新冠肺炎延燒 引爆臺灣醫療防疫商機

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擴散,衝擊全球經濟,也讓生技醫療產業成為世界關注焦點。隨著新冠疫情持續延燒,未來將衍生出什麼樣的市場需求?臺灣又該如何把握機會,切入國際醫療供應鏈中?

隨著新冠疫情持續延燒,未來臺灣又該如何把握機會,切入國際醫療供應鏈中?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生活與生醫組組長張慈映以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的「三段五級」階段,說明商機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預防階段,需要疫苗研發;當疫情爆發後,口罩、防護衣等防護產品的需求激增。接著進入診斷階段,一是透過體溫監測進行初步診斷,帶動體溫計銷售;第二便是針對有發燒的人再次確認,此時就需要體外診斷器材進行快篩或核酸檢測,診斷試劑成為主角;最後進入治療階段,呼吸器和藥品研發的需求便大幅增加。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生活與生醫組組長張慈映以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的「三段五級」階段,說明商機的發展歷程。

「也因此,整個疫情過程中的商機,包含疫苗、防護產品、體溫檢測、診斷試劑、呼吸治療和藥物,涵蓋範圍很廣,」張慈映說。臺灣因為確診人數較少,加上部署超前,目前第一波為臺灣創造商機的,除了口罩和體溫計,連帶讓上游的晶片廠、關鍵零組件也同樣獲利。在體外診斷器材部分,美國與歐洲各國也紛紛運用外交體系來臺採購。

不過因為確診不多,在檢體取得上較困難,成為臺灣研發快篩、疫苗與藥物的瓶頸。對此,張慈映認為,臺灣的利基是靈活性強、彈性大、速度快,對於量產和製造經驗豐富,「越具體的東西,臺灣實現落地的能力就越強,」他建議臺灣可和國際大廠聯手,由國外進行前端開發,臺灣承接後端量產。比如高端疫苗生物製劑就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正常疫苗開發需要2年時間,最快也要18個月,但高端疫苗預計今年下半年就可進行人體試驗,快速掌握後疫情時代的市場機會。

張慈映認為,這種「國際合作」的模式很重要,「我們一定要變成大家的夥伴,不能自己閉門造車,」加上現在法規鬆綁,如美國FDA啟動緊急使用授權(EUA),大幅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所以機會都在,只要自己準備好,就看臺灣如何掌握這波商機。」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