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供應鏈綠化與歐盟擬徵碳稅,再生能源重要性大增

雖然說目前臺灣風力發電比例微乎其微,但隨著大型離岸風場紛紛併網,發電占比逐年提高,屆時就要注意電力調度與電網穩定性,對此「離岸風電對臺灣供電安全關鍵技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產學研一同探討供電穩定。

「離岸風電對臺灣供電安全關鍵技術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研各界分享離岸風電與供電穩定的經驗。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出席表示,最近歐盟討論碳關稅政策議題,若將於 2023 年實施,未來會對臺灣產業產生很大的衝擊。再生能源發展已是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不只是單純的能源,還必需要有足夠的綠電供應給廠商,這將會是臺灣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考量。

歐洲聯盟已提出制定碳關稅提案,擬對來自高排碳、能源密集國家的進口產品課徵「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藉此保護歐洲企業免於受到不公平的競爭。

而昨日蘋果也發布新聞稿指出,計劃要在 2030 年在業務、供應鏈與產品實現 100% 碳中和,也會致力研發低碳產品、提高能效並在企業本身與供應鏈推進再生能源應用。

不管是蘋果的新願景還是歐盟正在討論的碳關稅,在在顯示再生能源發展重要性,只是發展綠能也會面臨許多挑戰,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再生能源存有間歇性問題,發展過程也須要建立產業連結,加速與國際接軌速度,再讓關鍵技術國產自主,這樣才有辦法實現臺灣永續能源發展,所幸臺灣並非第一個遇見這個問題的國家,可以借鏡其他國家經驗。

劉文雄指出,綠能發展是一個長期、全民共識的發展方向,產學政府配合才能一同研擬前行方向,透過國際研討會也可以在技術挑戰方面找出因應方案,並培育下一代人才,同時也能經過研討會溝通爭議事項,形成全民的共識。

離岸風電占比增,穩定用電成重點

提到再生能源發展,就不可不提位居要角的離岸風電,除了先前容量達 128MW 的海洋風電,年底台電的 109 MW 風場也會併網,明年又會有更多的風場上場,氣象、發電量與用電量預測都是維持電網韌性的關鍵。

達德能源電力部門總監張嘉文指出,所謂韌性就是電力系統遭遇重大事故或破壞時,還必須要能預測、解讀、適應,並快速地恢復運作之功能。不少歐洲政府已訂定風力發電設備標準、併網法規與裝置規則等,要求風電廠商必須提供不同等級之輔助服務、對併網衝擊等納入工作項目,事先做好風險評估、預防與管理,強化電網韌性,共同維持供電穩定。

英國國家電網公司前執行長 Steve John Holliday 表示,為了克服離岸風電的供電間歇性問題,英國建立完整的電力輔助服務機制,包括,快速型需量反應、大型儲能系統和水力機組等備用電源,從需求面管理用電,並將過剩電力儲存起來,搭配多元供電,讓每度電都能妥善運用,維持供電穩定。

 

(本文由TechNews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