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規劃有如投資理財,工研院推電力承載順序與整合資源規劃新觀念

如何利用現有的電力資源,在評估成本及風險後,擬定出最符合臺灣現況與 未來的用電規劃?今日工研院舉辦電力資源規劃永續策略研討會,並提出電力承載順序(Loading Order)與資源整合計畫(Integrated Resource Plan;IRP)新概念,盼一同打造更加穩定的用電環境。

電力資源規劃永續策略研討會研討會邀請產學研專家參與,攜手幫助臺灣找出最佳電力資源組合,打造電力永續新未來。(圖/123RF)

根據工研院資料,臺灣一年 8,000 多個小時中,其實僅有約 200小時負載較高,若做好尖峰用電管理,就可解決現階段所面對的電力問題。對此,工研院此次邀請產學研專家參與探討,維持供電穩定與友善環境解方,並提出電力系統供應時要有承載順序的思維,與整合資源規劃的做法。

其中所謂電力承載順序,指的是當電力系統面對用電量攀升以及負載端多樣的需求時,要尋求解決辦法的優先次序,其中有 3 個項目要優先思考,包括需量反應、節約能源、分散式電源等,如果這三者都不可行,再來規劃蓋變電所或新電廠。

整合資源規劃則是推動電力承載順序的工具,把所有電力來源進行最佳的整合運用。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舉例,就好比投資理財、如何善加利用自己的收入,是要投資在定期存款、還是買一些基金、股票,甚至是買房地產,所謂的限制,便是若無足夠的資金買房,在限制條件下如何求得最高的回饋、收入等等,為資源配比與規劃。

工研院在電力資源規劃永續策略研討會中,提出電力系統供應時要有承載順序的思維,與整合資源規劃的做法,並將其當作電力管理雙箭,幫助臺灣找出最佳電力資源組合。

工研院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主任劉志文認為,面對供電穩定需求,臺灣必須建立能源發展長期目標,整合資源規劃就是很好的工具,能夠盤點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提前部署因應策略。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張簡樂仁也補充,整合資源電力規劃正蓬勃興起,過去多專注在設立新機組等電源開發上,但現在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像是需量反應、需量管理、儲能、再生能源,這些都不是典型的電力性質,這些就像投資組合一樣,要做最好的規劃達到最佳狀態。

張簡樂仁指出,電力優化、強化、擴充都是由短中長期的電力規劃建構而成,以電力優化來說,電網可以去運用電力調度、需量反應、儲能等現有資源,快速滿足尖峰攀升的用電量,同時這也要符合最低成本、最無污染等要求,強化則是電力基礎建設的最佳化,輸送更多的電力,之後才是開發並建立新電廠。

張簡樂仁補充,一般長期電力規畫都是橫跨 20 到 30 年,像是 2020 年就要開始觀察到 2040 年的可能用電狀態,最後配置最佳的電力布局,規畫完成之後,之後也要逐步確定中間步驟是否實行,畢竟 20 年來規劃的項目也沒辦法立刻改變或實行,過程中也可能因為外在環境或是政經情勢讓規劃出現變數,因此每隔 2 年到 3 年還要再更新,今日便是如此。

工研院今年利用模型分析,探討 2040 年可能的能源組合。從分析結果來看,要滿足未來能源與電力需求,同時達成減碳目標,2040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至少要達 42% 到 51%,因此在大量再生能源併網下,必須思考如何透過輔助服務等方式,強化電網韌性及調度靈活性。

 

(本文由TechNews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