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德 創新求知發揚醫者價值 領導抗煞深植「仁」心

奉獻醫界逾55載,工研院新科院士李源德首開先例,為臺灣引進超音波心電圖、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挽救無數生命。從心臟權威到臺大醫院院長,李源德專注醫療管理與發展,讓臺大醫院蛻變為首屈一指的典範大學醫院;2003年更率團隊迎戰SARS,樹立防疫規範,打贏漂亮一仗,寫下臺灣疫病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財團法人名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醫者診所創辦人李源德。


「心臟裝了多少支架?」流傳在退休族之間的一句玩笑話,顯示運用氣球擴張術,打通血管裝支架,已是國內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治療方式。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30多年前,在人力及物力窘迫的情況下,為臺灣引進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在動脈內注射血栓溶解劑並置放支架治療,將心肌梗塞病人拉出鬼門關的,正是工研院新科院士李源德。

引進先進技術 開介入性心導管治療先河

心血管疾病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李源德在心臟專科醫師初期時就注意到此情形發展快速,他積極求知,只要有相關醫學會議都不遠千里赴會,甚至自掏腰包到海外參加研討會。1970年代臺灣心臟檢查技術普遍缺乏之際,李源德就從美國引進包括超音波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導管檢查等新技術;1982年升任內科教授後,更以精湛技術從事介入性冠心病、狹窄性瓣膜及心律調節器治療,大幅降低病人死亡率,為臺灣開創介入性心導管治療先驅之一。

「求新、做不一樣的醫療,是我畢生追求,」李源德引進並執行心導管手術達1萬例,手法純熟到「心導管在血管裡移動、以尖端處打通血管阻塞,我都可以感受類如『武功』的玄妙之處。」累積數以萬計的冠狀動脈造影經驗,李源德光憑心電圖的微小變化,就可看出血管阻塞的位置及臨床病況。他也將這套Know-how傳授給後輩,「能獨到看出心電圖與血管攝影中他人未見之處,這是我的興趣,也是我最大的滿足!」

醫術頗受讚譽之餘,他執掌臺大醫院急救加護病房17年間,也樹立許多規範與機制,包括嚴格要求每位醫師在病患送入急診時,無論多晚都要向他通報,因為「經過互相討論後決定的處置,由我承擔責任,你也比較放心,」對此醫師們都心服口服。在他指導下,臺大醫院也開啟大規模本土心血管疾病調查研究,從事高血脂及動脈粥狀硬化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李源德院士原著論文超過400篇,對於國人血脂、膽固醇與冠心病的關聯與理解建樹頗多。

李源德任臺大醫院院長期間,率臺大醫院團隊在2000年及2004年獲醫院評鑑獲全國第一名,他本人也在2004年榮獲國家品質獎個人獎。(照片由院士李源德提供)

積極主動 抓偶然機會創造必然結果

一旦選定目標,就全力以赴,李源德積極主動的個性從實習階段就展露無遺。「求學時看到學長被老師問心電圖問到啞口無言,決心找李淑玉教授學習,」因為學會看心電圖進行判讀,讓老師留下深刻印象。「自動積極或許是我另一個成長的特質,老師要做臨床病例資料的分析統計,證實教授的假說,我在研究過程偶有多項有幸的發現,雖然不是刻意要凸顯自己,但在互動過程中,我就比較醒目一點。」抓住偶然的機會,創造必然的結果,是李源德始終秉持的信念。

在李源德心中,醫學就是人的科學,醫師存在的價值就在於被需要,要讓每一次的治療沒有遺憾,就要不斷創新求知,讓臺灣醫療水準與國際並駕齊驅。在漫長的行醫歲月中,李源德每日出席晨會,幾乎從不間斷,他深信:唯有扎實與嚴格的訓練,方能造就出優秀的醫師。面對心臟手術高強度的體力需求,他維持晨跑習慣數十年如一日,「一面跑一面規畫一天要做的事,不僅能強韌體魄,還能培養抗壓性。」

率院抗煞天人交戰 無悔無愧美好一仗

2003年,臺灣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臺大醫院收治全臺第一位SARS病患,成為啟動抗煞戰役的第一家醫院。時任臺大醫院院長的李源德,召集「SARS緊急應變團隊」,確立SARS管控守則,設計院際護照,阻絕跨院傳染;當機立斷為病患做肺部活體切片,成為採集SARS發病階段病患病理組織的全球首例;之後疫情蔓延,國內多位醫護染煞殉職,病患將臺大醫院視為救命浮木,不斷湧入臺大急診,「連門把都驗出了病毒」,院內感染一觸即發。

作為醫者,李源德不能拒絕病患;作為院長,也不願讓醫護同仁陷入危機,任何一個決定都攸關醫護安全、醫院百年聲譽,乃至臺灣疫情走向。天人交戰中,他與應變團隊研擬縝密配套措施,疏散病人至其他院區,同時說服主管機關同意臺大醫院暫停急診,淨空消毒。「我寧可背負罵名,也不能讓任何一位同仁犧牲,」李源德暗暗告訴自己。

急診暫停期間,臺大醫院也積極強化抗疫體質,增設戶外發燒診療區、獨立X光機、負壓隔離病房,重新區分病患動線,進行流量管制、訪客限制等措施。「回想暫停急診的決策,我無悔無愧,若不是當時壯士斷腕,疫情勢必難以收場,」李源德回憶,短暫的喘息,讓臺大醫院站穩對抗疫情的腳步。從第一個病例到臺灣從SARS疫區除名,臺大醫院以全國不到3%的醫護人力,收治超過40%的SARS病患,獲行政院頒贈「抗煞有功」醫療團隊獎,李源德衷心感謝全體醫護,「這座獎是用全體臺大人的血汗及生命換來的。」

SARS期間,李源德(講台後手握麥克風者)與應變團隊研擬縝密配套措施,疏散病人至其他院區,同時說服主管機關同意臺大醫院暫停急診,淨空消毒。(照片由院士李源德提供)

提攜後進傳承經驗 臺灣下一波靠生醫

退休後的李源德,仍持續貢獻專業與經驗,展現對研究的熱愛與醫者強烈的使命感。年逾8旬的他每天關注新聞,擁抱最新科技產品,也會透過社群媒體與人互動,透露出追求新知、新科技的認真個性;而李源德也繼續進行臨床教學,定期與醫界後輩召開讀書會,提攜後進、傳承經驗,他常勉勵學生:「在每個人的生涯中,把每10年當成一個階段,要成就一件大事,要把社會的進步當成自己的責任,承擔更多的使命,享受存在的價值。」

對於未來10年的生醫前景,李源德早有「臺灣的經濟靠電子,下一波要靠生醫」的想法,他在2002年就向行政院建議成立國家級新竹生物醫學園區,並與工研院合作規畫建置。而工研院將「健康樂活」納入「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中,李源德認為,臺灣有很好的資通訊基礎,結合醫療與科技產業,在生醫領域大有可為。

退休後的李源德(站立者),仍繼續進行臨床教學,定期與醫界後輩召開讀書會,提攜後進、傳承經驗。(照片由院士李源德提供)
2030年-李源德的生醫產業願景: 臺灣ICT產業深具優勢,而醫學與工程所用語言不同,經常產生落差。若能讓醫學跟工程彼此對話交流,互相學習,加上工研院跨領域的技術結合,善用大數據、AI人工智慧的分析及判讀能力,可幫助醫師診斷、治療時更精準有效率,2030科技醫療的世界更能「Touch Your Heart」。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