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作為產業科技的先行者,於2020年公布「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與「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描繪未來科技生活的主要情境,勾勒各領域的重點技術發展方向,以及共通性的「智慧化致能技術」(AI人工智慧、通訊、半導體晶片、資安與雲端),期待攜手產官學研跨界合作,引領產業突破現有框架,發揮臺灣智慧價值,布局提升未來產業所需的競爭力。
展望未來,涵蓋個人化的保健、預防和醫療精準健康(Precision Health)將成為重大發展趨勢,藉著AI人工智慧、5G、半導體等ICT科技的迅速發展,更會加速醫療數位化的社會及產業效益。如同傳統「算命」的最大價值不只在於預測劫數,而是如何逢凶化吉;未來「算病」的最大價值,不只是運用AI人工智慧之類的科技作精準預測罹病率或是康復機率,而是如何協助專業醫護人員,幫助患者接受適當的醫療、復健,建立自信心和意志力,甚至幫助家屬建立妥適的心理和病理知識。
以醫療器材產業為例,臺灣在隱形眼鏡的醫材產品已發展有成,即使受到疫情影響全球需求,2020年產值仍然達到約新臺幣164億及38%的附加價值率,但整體產值規模仍有待擴張。因此,未來如何藉由數位科技,延伸產品與服務範疇、擴大經濟規模是一大挑戰。
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的「2019臺灣糖尿病年鑑」指出,臺灣有超過10%的人口總數是糖尿病人,成為臺灣的「新國病」。以2030年的「算病」情境為例,一個已退休的高齡獨居者,罹患糖尿病且有青光眼症狀,他可以定期在社區裝置的AI人工智慧眼底鏡儀器做自助式瞳孔掃描,隨時追蹤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無變化,並偵測其他高風險症狀,包含糖化血色素異常、身高體重指數(BMI)、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等。一旦量測到異常指數,儀器系統就會自動通報醫療機構,先由AI人工智慧檢查上載雲端的健康數據,再透過談話機器人(Chatbot)進行電話諮詢釐清症狀,若有必要才由專業醫師透過遠距視訊問診,或是親自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另外,此高齡者還可以透過AI人工智慧營養師的協助,得到視覺養生保養的客製化產品與服務推薦,如:養生保健食品、智慧飲食管理等。這些養生保養品的推薦,都是仰賴AI人工智慧分析醫療和健檢資料及日常生活型態資料,並透過身上的智慧手環和衣服,能隨時隨地蒐集生理動態資料並即時提供警訊,成為個人化的健康防護天網。
如果患者的糖尿病或眼疾嚴重到要進行手術治療,雖然AI人工智慧可以迅速精算出各種醫療機率數據(如疾病嚴重度、手術成功機率、手術併發症機率等),但如何對此高齡者解釋手術的必要性,或如何幫助他和家屬做心理建設、建立對醫療團隊的信心,甚至在手術後復原期間對他的鼓勵,AI人工智慧都還不能完全取代醫師,最需要的仍是專業醫護人員對被照顧者及照顧者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以及人與人彼此之間的溫度和信任度。
總言之,在後疫時代,以臺灣的資通訊產業與技術優勢,善用如AI人工智慧與5G等智慧化致能技術,不僅將挹注生醫專業領域打造防疫安全網,還可以在未來高齡少子趨勢之下,提供健康樂活的發展契機,包含遠距關懷照護、養生保健補食、健身樂活運動等,但是監理沙河場域實驗、健康數據資料運用等相關法規也得與時俱進。
(本文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暨AI策略辦公室主任蘇孟宗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