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氣候變化、疫情居家影響等因素影響,夏季用電量屢破新高,各項用電議題引起重視,同時也讓電力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浮上檯面,除了要強化電網韌性外,透過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以及搭配分散式能源與儲能系統等,更是從需求面管理,協助政府達到供電穩定的方法之一。
在眾多再生能源中,太陽能發電不但產業成熟,而且也是最容易讓所有人參與的能源,只要在日照充足處,不管是家中屋頂、工廠屋頂甚至荒廢土地都能設置,也因此在全世界蔚為風潮。一般民眾除了自行安裝太陽能板外,也能透過公民電廠、募資、融資等方式,參與太陽能發電,不但能友善地球、賺取電費,還能在夏天時降低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創造三贏局面。
各國大廠對供應鏈的減碳要求,已成為產業能否繼續在國際供應鏈中生存的要素,對以外銷貿易為主的臺灣來說,除了近年政府力推能源轉型,綠電更是維持甚至提升臺灣未來經濟新動能的基礎。蘋果公司早於2018年鼓勵供應商使用綠電為他們製造產品,形成國際綠色供應鏈的壓力;Google也於2019年初在臺南購買10MW(百萬瓦)漁電共生綠電,完成在亞洲首宗再生能源交易;國內半導體大廠也在今年4月公布,擬將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這些都代表綠電對未來國內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不僅為了滿足企業綠電需求,各國政府除了興建再生能源建設外,也積極推動住宅社區的光電設置,讓用戶端也能為綠電發展貢獻心力。比如德國的弗萊堡(Freiburg),透過技術引進與政策制定,提供優惠獎勵方案打造光電社區,成為全球太陽能之都。美國紐約市(New York City)則以集體競價的方式,鼓勵當地居民與企業以群體方式,透過以量制價的機制,提升太陽光電架設的意願,目前該州已有數百家家庭與企業投入設置。
除了歐美地區,在亞洲的泰國、印度等國,也相繼積極投入再生能源轉型,推動太陽能發電設置。泰國已成立第一家太陽能學院,這也是泰國第一家以太陽能發電的教育機構,持續擴大校園與醫院的太陽光電興建計畫;印度則是規劃每州至少設立一座太陽能光電城,預計興建60個太陽能都市,其中包括5個示範城市和13個試驗城市。
臺灣地狹人稠,因此,太陽光電的推動策略以「屋頂型光電優先、地面型複合利用」為上位方針,根據能源局統計資料顯示,去年7月14日尖峰瞬間用電量達3779萬瓩創歷史新高時,備轉容量率仍有10.4%,其中太陽光電就貢獻了將近6%,提供214萬瓩供電能力。
其中在屋頂型太陽能部分,目前除了民眾自發性投入外,也有越來越多建築案場跟上這波商機,在建案規劃階段將太陽光電納入整體設計,不僅能達到整體美觀的效果、減少屋突、女兒牆等環境影響,也避免了日後住戶須另行決議的繁瑣程序。以一般住宅屋頂而言,太陽光電建置後,頂樓可達到隔熱降溫效果,大約3度左右,同時減低冷氣負載用電,解決屋頂因過度曝曬所造成的耗損問題外,也營造出休憩空間,大幅提升整體的居家環境舒適度。
對於有意安裝太陽能,卻卡在建置資金的民眾,不少金融單位已提供多元金融方案,減少民眾負擔;另外,有不少國內光電業者都提供了「一站式PVESCO」的整體性建置與運維,民眾只需提供屋頂等適合地點,不需花任何費用,廠商就會幫忙裝置太陽能,同時每年還可獲得一定的租金收入。
近期工研院綠能所與國內業者合作高效率矽晶太陽光電試量產計畫,已成功量產模組轉換效率超過21%產品,並應用於雲林一處1.1MW的屋頂型案場,相較10年前的技術水準,轉換效率相對提高了30%以上,可以達到在相同面積下,增加30%的裝置量,對國內有限的設置空間,可以做更有效的利用。
展望未來,陽光持續帶來給大地源源不絕的禮物,太陽光電分散式的潔淨能源牽起個人家庭、在地社區與社會環境的友善連結,民眾不再只是用電力消費者,而能夠兼具為綠電的生產者,為環境永續貢獻一己之力,幫助臺灣朝綠色家園大步邁進。
(本文由工研院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組長林福銘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