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讓產業界逐漸意識到供應鏈「斷鏈」可能成為新常態。即使疫情過去,未來劇烈天災發生頻率增加、地緣政治對峙升溫,也將不斷推升供應鏈中斷風險。韓國政府2020年全國第六次科學技術預測調查中,將「危機日常化」列入未來應高度關切的重要趨勢。
知名研究機構IHS Markit於2022年的最新報告指出,貨櫃運輸網絡受阻、欠缺替代方案的關鍵材料短缺、能源價格大幅攀升、因勞工抗爭引發的地方性勞動力短缺等若干因素,將持續攪擾供應鏈。
面對未來一定會發生,但不知何時發生、何地發生、如何發生的「黑天鵝事件」,各國政府審慎評估本身在戰略領域之競爭實力。不具備優勢地位的國家,政府帶頭加碼投資,提高國內產業自主性,以避免突發性斷鏈事件,影響國內經濟與產業發展;具備優勢地位的國家,亦透過發展或補助計畫,以維持產業在國際供應鏈之不可或缺地位,防止客戶為分散風險而培植已方競爭者。在兩股力量拉扯下,戰略領域供應鏈將更形分散、區域化,並且將加入更多新進者。
以半導體產業為例,當前逾20個國家針對半導體發展提出發展目標,宣示或已啟動專項計畫進行推動,粗估未來各國政府十年在半導體領域將投入至少7,000億美元;且基於「若干程度晶片自給」目標,政府規劃多以「增加或優化半導體製造產能」為優先事項。在打算重點發展半導體的國家中,除了日本、韓國、美國等傳統半導體強國,以及擁有廣大半導體市場的中國外,也包括了加拿大、印度、西班牙等過往較少涉獵半導體的國家。
另一方面,企業也在風險考量下,進行「韌性無悔」布局,意即「隨時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但倘若最壞情況尚未發生,該準備行動仍具意義」。以過往全球化程度較高產業為代表,如資通訊、機械、石化紡織成衣、金屬及其製品等。面對風險,企業通常會採取:增加庫存、分散客戶/市場、分散生產據點等三項行動,但如此一來,將可能造成更大冗餘。為合理控制成本,廠商需要更高效率進行管理,例如追求產品、零組件與生產流程標準化,或將各廠區生產產品更趨於一致,以利於同一家企業不同廠區產能可即時相互備援。
對於品牌商而言,亦須審慎應對未來高度不確定性。品牌商積極導入大數據分析方法,希望藉此更精準、提早掌握市場需求的可能波動,亦期望建構像「樂高」一樣的模組化供應鏈,一旦供應體系中間環節出現問題,可以把該環節上游與下游廠商直接連到可運作相同活動的供應商,實現最短時間轉換。為實現供應鏈模組化,供應鏈各環節供應商交付的產品也必須標準化,並在同一個供應鏈位置必須至少培植兩位以上的供應商,以降低轉換供應夥伴的轉移成本。此外,為了使「最壞情況尚未發生、該準備行動仍具意義」,品牌商可能會將培植其他供應商所增加成本,部份轉嫁至既有供應商,要求既有供應商降低售價。倘若既有供應商欠缺議價能力,只能默默承受,或嘗試爭取其他客戶訂單。
在全球供應鏈朝向「韌性無悔」布局趨勢下,臺灣廠商面臨契機與挑戰。一方面,基於「大家都想要plan B」心態,供應鏈勢必較以往更為開放,與大型客戶合作的門檻下降,這將使臺灣有技術優勢、但規模較小的業者,甚至新創業者,獲取更大國際布局機會,5G網路Open-RAN架構快速發展即為典型案例;另一方面,臺灣產業在國際供應鏈的既有地位也將受到影響,雖然短期內被其他競爭者取代之可能性低,但客戶要求降低成本或前往不熟悉地點投資之壓力無可避免,甚至接連不斷。總言之,未來的競爭不只是市場之爭,關鍵在於企業如何在「韌性無悔」布局,使市場、產品與生產據點組合最優化,臺廠宜審慎應對。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陳麗芬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