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有別於傳統治療往往「一體適用」的方式進行,忽略不同個體間的差異性,是以個人化醫療為核心,透過基因體定序技術、生物數據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能更精確分析不同個體間的差異性,據此擬定出醫療計畫及用藥方向。
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精準健康,整合個人習慣、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環境、生物數據辨識與監控等資訊,瞄準的族群也從「已患病族群」拓展至「健康、亞健康族群」,若能善用「政策工具與法人服務、跨領域組隊、國際合作」等三大利器,將可全力搶攻精準健康的全球商機。
精準健康已是未來趨勢,但仍有三大挑戰:首先,一般預期資通訊(ICT)科技有助發展精準健康,但由於AI分析尚未成熟,數據蒐集來源複雜、不明確,分析結果精準度會有落差,「數據金山」還無法發揮出最佳化的價值。此外,在軟體研發人才的培育與技術研發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因此軟硬體整合及找出創新解決方案,是精準健康產業的關鍵戰場之一。
第二,慢性病人口增加,體外診斷系統需求提升,臺灣要搶進藍海市場,精準健康產業必須儘快盤點既有優勢,釐清適合的利基市場,找出AI、機器學習導入醫材的策略,或投入高階影像醫材、個人化精準醫材製造市場,深耕「高附加價值的醫材系統」,藉由臺灣的軟硬體整合與ICT解決方案優勢,拓展新一波精準健康商機。
第三,國際市場需求差異大,單一產品或同一套服務要想適用各地絕不可行。以美國來說,想要切入其精準健康市場,不能光靠軟體或硬體,必須「硬中帶軟」,並鎖定整合軟硬體的AIoT系統、穿戴裝置及智慧醫材市場進行耕耘。中國大陸市場近年積極推動智慧醫院升級,若能將臺灣的智慧醫院軟硬體整合經驗,結合生醫廠商的創新與活力,將是進軍大陸市場的好機會。至於超高齡化的日本市場,可鎖定遠距長照需求、居家智慧醫材及生物檢測技術,都是臺灣產業切入的致勝密碼。
根據Radiant Insights調查研究指出,全球精準健康市場規模到2025年將達到5,847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12.8%。以新冠疫情來說,從研發疫苗、診斷感染症狀、篩選抗體與藥物,配戴穿戴式裝置作進行智慧防疫、透過物聯網進行遠距照護,都是精準健康的產業範圍,臺灣可妥善運用三大利器,克服挑戰進而掌握市場商機。
第一是善用政策工具與法人服務
政府正積極透過多元計畫提供產業協助,例如經濟部技術處推出「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就是提供業界研發補助、智財權歸屬等投入研發創新的誘因,提高企業投入技術研發意願、強化企業科技創新應用能力。工研院則結合研發能量,並串聯學界、醫界、法人及業界,可協助生醫業者切入「委託研究開發暨生產服務」(CDMO)市場,帶動臺灣精準健康產業國產化。
第二是透過平台或聯盟跨領域組隊
考量臺灣面臨生醫科技發展的轉捩點,醫療產品將從過去單一技術進化為系統化、整合性的產品,市場需要開放的模擬實驗場域來推動產品驗證與合作,或是透過跨域交流以達到產學研共創,像是「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都是透過場域、聯盟等方式,集結產學研醫與法人的科專成果與資源,串接產業上中下游,提供業者在場域進行產品驗證、測試、整合及跨域交流,共創研發成果,促使相關產品能更接地氣、產業化時程更快速,進而打造出整體服務輸出海外的新模式。
第三是藉由國際合作提升研發量能
許多國際生醫大廠已與政府、法人展開合作,如工研院與默克集團合作人才培育,阿斯特捷利康2020年在臺灣成立「未來醫療實驗室」,美國嬌生集團成員之一的楊森藥廠推出「臺灣楊森計畫」,以專案形式補助、輔導我國生技團隊的研發、製造等能力,可促使本土生醫團隊的研發與商品化方向更精確對準市場需求,還能吸取國際級產業實戰經驗,甚至爭取後續與楊森深度合作。
全球精準健康市場趨勢是不斷透過科技提升個人化醫療與照護的品質,臺灣還擁有ICT產業及醫療體系的兩大優勢,不僅可提高療效及民眾生活品質,還能有效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提高生醫研發量能與產業競爭力,掌握全球精準健康商機。
(本文由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