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的夢想賭注嗎?有專業技術為基礎,就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來嗎?
「創業」,講白話點,就是找出市場上未被滿足的需求與痛點,但這也意味著創業者必須對市場有足夠的洞察力,然而,年輕創業者最容易犯的錯就是憑空想像市場,因此,如何找到對的痛點、看對題目,才是成功創業的前提。
無本創業 讓新創者跨出勇敢第一步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曾言:「若要完成創新、有意義的事,必須估量自己現在和未來的能力。」創業,除了需要熱情、勇氣與專業能力,還需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創業就像是蓋大樓,必須先有初步構想來吸引投資,才能有機會逐步打造原型,有了原型再去獲取更多資源使產品更完善,最後才能達成目標。但臺灣的早期創業投資環境非常艱難,沒有伯樂的賞識,就不能讓初步構想成形,更難跨下一步去吸引金主投資,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ITIC)的創投平台對有志創業的年輕人來說,宛如大海中的浮木。
年輕創業者有豐富的技術知識和創意,但缺乏資金和資源就很難讓想法付諸實現。ITIC是工研院的子公司,有來自工研院不同領域的專家和研究團隊,為新創者打開機會大門,提供寶貴的技術支持和指導,創業者不用單打獨鬥、孤軍奮戰;其次,新創者可參與工研院的相關計畫和申請基金,有資源才能推動技術開發與實現,此外,工研院也鼓勵技轉和產業創新,只要院內同仁有意願,就能將技術成果轉化為商業價值,可先在院內或外部創建公司,配合經濟部新創專章提供吸引人的條件,創業者無需為了籌到第一桶金到處奔走,成功創業後還能持有3成股權,創業者等於只需具備豐沛的創意與技術,如同「無本創業」,透過新創專章的「助跑」,免去到處湊錢窘境,何況湊來的資金未必夠讓技術發展出來;除了錢以外,創業還須找到其他的技術支援及好的工作夥伴,種種因素加總,都對新創公司帶來無比艱難的挑戰。
縮短創業冤枉路 先成為工研人吧
我最近常碰到一些有技術、但缺乏資源把產品開發出來的年輕創業者,給予的建議總是:「來工研院來上班吧!」雖是帶點幽默的說法,但這也是很中肯的建議。對於想把技術變成產品的年輕人來說,工研院是極具價值的創業跳板。首先,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大力支持同仁創業,經濟部產業技術司也希望好的技術能夠真正落地,而不是計畫執行完、報告交了以後就結案,因此工研院成立的ITIC,不僅提供新創者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有完善的基礎設備,像是實驗室可提供產品測試、驗證,更難能可貴的是,院內有許多跨域人才能和團隊合作,比方說創業者的專長是生醫,想要找到懂半導體的人才一起做並不容易,但工研院有生醫、材化、資通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加上大家都是工研人,需要支援的時候就會幫一把,這夥伴關係是生意場上少見的,也能幫助新創公司降低創業風險。
不同年齡層的夥伴,年輕人的熱情和創意是優勢,但缺乏經驗使得他們對市場需求的掌握度不足,腦中認知的商業模式也不夠成熟,我看過許多熱情有餘但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創業,推出的產品或服務無法獲得認同,就無法吸引資金來支持;而年長者有豐富的業界經驗和人脈,但如何跳脫舊有的工作模式和思維框架是他們的包袱。
工研院的創業氛圍和資源能夠給予不同年齡層的創業者引導,年輕人可著重於學習經驗,建立技術實力並尋覓創業團隊,而年長者則可運用專業優勢和人脈資源,尋找市場需求並展開商業合作;此外,工研院很鼓勵跨單位組成創業團隊,產品先在院內完成跨域整合,比在民間、在學界容易很多,進入市場後的競爭力也愈強。
懂技術、不懂人 當新創白老鼠
除了打造創業孵育環境外,為新創者建立成熟的創業心態,也是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我經常看到技術專家因為對市場不夠了解,或市場專家對技術不夠熟悉,兩方無法建立有效溝通而鬧翻的實例,不勝枚舉。我以過去幾十年的創業經驗為例,1998年與臺大同學共同創立GigaMedia,每每在和團隊討論方向和策略時,被認為我不懂商業,為此我K書自學MBA課程。我常笑說當時的出發點其實是為了和夥伴吵架時更有說服力,但在我學會有效溝通,也懂得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確實對創業之路裨益甚多,這段轉變讓我從技術人轉變成了生意人,是一段彌足珍貴的成長歷程,我認為,這也是技術人面對創投時應該具備的態度,無論是跟團隊或是與創投溝通時,懂得理解別人的角度和方法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這15年來,我在臺大開了一門教導學生在團體裡與人互動的課程,因為「懂溝通」才是在社會走跳的重要基礎。畢竟,技術會不斷推陳出新,所擅長的專業也許3、5年就過時了,但人跟人如何建立信任、怎麼深化團隊合作,這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更是創業必要心法,但學校裡多半只著重學科,從來沒有人教過溝通學,等於是要出社會去碰撞、跌倒,踩進很多坑、背後被人射了很多箭後,才能夠學會,但在職場裡,有時候黑掉就很難翻身,付出的代價太高昂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精通於技術的專家往往帶點學者氣息,很容易陷入「利他」或「利己」的兩難,覺得商業太市儈、講錢太俗氣;其實利他和利己並不一定是完全互斥的,新創公司壯大後提升社會影響力,進而投資或成立社會企業,也是將利他與利己兩者整合的一種方式,就能打造出對人類有意義又有盈利的商業模式。
優質創業育成基地 提高成功機率
ITIC是臺灣首屈一指的新創投資公司,不僅資金規模龐大,其投資案例也很多元化,不僅提供資金,更能媒合人才資源,把科研成果有效地商業化,加速創新團隊的機會。
從創投的角度來看,投資技術密度高的科技項目,向來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需要對專業技術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看出門道,一般性創投對專業領域較為專一,懂生醫的人不見得能懂半導體,ITIC有工研院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攜手,就能「看懂」許多具深度的科技領域投資案,自然也能比一般創投公司占得先機。
從新創公司的角度來看,創業可說是一段快速學習的過程,除了專業技術為基礎,創業者更須了解人事、法律、財務等各方面的知識,透過ITIC無疑是為創業者打造理想的夢想孵化基地,提供所有創業必要的資源。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