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有助於促進經濟成長與發展,亦可提升國家競爭力,人工智慧(AI)科技更有助於數位國家發展。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於2023年底發布「IMD世界數位競爭力評比」(IMD 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WDCR)報告,針對全球64個主要經濟體,就知識、科技與未來準備度等三面向,進行數位競爭力排名。臺灣在世界最具數位競爭力經濟體中排名第九,為歷年次佳;其中以「科技」與「未來準備度」兩項指標表現最出色,顯示台灣對於人才發展與培育、研發能量不遺餘力,展現政府持續推動數位轉型政策有成。
始終肩負「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任務的工研院在政府支持下投入跨領域新技術開發,是臺灣產業發展堅實後盾,亦為科技人才的培育基地。
迄今51年來,在新創成效、國際獲獎成績與攜手產業成果落地均有亮眼成果,未來更希望以創新科技投資臺灣產業,與臺廠布局全球、行銷世界。
工研院長期以來為臺灣產業源源不斷的培育優秀科技人才,這些人才在各自的領域中發光發熱,使得工研院影響力無遠弗屆,為臺灣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於跨域合作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工研院也持續攜手產業、透過緊密的關鍵夥伴合作,以共享資源、優勢互補來快速應對市場變化,提升產業競爭力,共同推動產業邁向新高峰。
迄今在新創的成果上,邀請國內外企業進駐,與工研院在不同研發主題上進行商業鏈結與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實現雙贏未來。更帶動臺灣在半導體、資通訊、機械、材料、生醫、綠能等多個產業的蓬勃發展,培育出許多上市櫃公司,累積超過3萬件專利,並衍生成立166家新創公司,為產業注入創新能量,不斷提升產業科技競爭力。
而在國際獲獎方面,工研院近年在國際獲獎上大放異彩,今年在全球近400多項技術、產品中,以一金三銀第八次奪得「愛迪生獎」榮譽;降眼壓成效優於國際領先大廠的「創新雙標靶青光眼藥物」,更為臺灣在「眼科創新藥」領域拿下首面金牌。有科技界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2023年工研院也有八項技術獲獎,是近年成績最好的一次,獲獎數超越麻省理工林肯實驗室、NASA研究中心、杜邦、3M等機構,讓工研院深厚的研發實力,在國際舞台上大放光彩,是臺灣產業可信賴的夥伴。
在快速變化、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的時代,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持續進步,近年來在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帶領下擘劃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領域與智慧化致能技術應用,持續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研發,發展跨領域解決方案,創造產業效益與價值,並且扮演產學研的橋梁,鏈結臺灣跟國際,積極以跨領域的研發優勢,協助產業轉型升級,為產業創造新藍海。不但讓創新前瞻的研發成果屢獲國際獎項肯定,許多技術更已落實產業應用,獲得產業界熱烈回響及政府高度肯定。
工研院為培育科技人才不遺餘力,與國際接軌。儘管科技產業面臨人才荒,但工研院透過多元跨域的培育計畫,協助人才接軌國際,不僅為臺灣培育眾多優質科技菁英厚植研發實力,更帶動創新創業的發展,去年更是進用率大於離職率,期望工研菁英持續為產業貢獻心力,一起為臺灣經濟創造更多價值。面對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變局,AI、機器人、精準醫療大幅躍進,工研院也持續驅動產業數位與淨零雙軸轉型,為臺灣打造新時代里程碑。
呼應政府政策,工研院致力在前瞻半導體技術、5G通訊從材料到布局6G感知、守護能資源產業、無人機AI多元應用、健康臺灣成功老化、臺灣氫應用發展基地等領域進行跨域研發;面對下一個50年,工研院將持續以創新科技布局臺灣下世代產業發展的研發實力與科技競爭力,帶領臺灣廠商走入世界。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