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RI新創能量 研發人華麗轉身創業主

創業,是人生的最大目標,還是順勢而為,意外創造出的人生附加價值?這個答案對工研院資通所…胡翔崴,與從工研院新創出的TESDA策略長黃克勤而言,有異,也有同。

工研院資通所胡翔崴。(圖/工研院)
工研院資通所胡翔崴。(圖/工研院)

各領域專家齊上陣,磨出創業好題目

胡翔崴是個有趣的例子,他在就讀博士班期間參與的新創團隊拿到工研院育苗計畫補助,進而創業共同創辦成立翔安生醫,主攻軟硬整合的AIoT醫材研發服務,曾獲多項技術發明專利,這對原本一心想當醫生的他而言,是個不一樣的人生定錨思考,「因為我發現隨著AI發展,投入智慧化醫材研發可幫助到更多人,」胡翔崴笑說。

於是胡翔崴帶著這樣的思考,一路主修生命科學暨基因科學、生醫電子與資訊、生物醫學工程等系所,他從健康照護議題出發,積極研讀與開發各種可幫助人類維持健康的軟硬體技術,並力圖讓所有發想題目都能被落地運用,因此,創業這個選項就成為胡翔崴的人生清單。

走在實踐理想的路上,工研院是胡翔崴的一大助力,從創業初獲得工研院補助,讓他可親自走訪美國矽谷探訪成功創業模式,申請與執行育苗計畫過程中,更歷經許多不同領域專家審核,幫助他建構出完整的創業藍圖,並找到臨床試驗與國際合作的落地機會,「我真的受益良多,也因此想要回饋工研院以及台灣新創環境,」胡翔崴直言。

在回饋念頭驅動下,胡翔崴決定先放下公司,走進工研院效力,由於他曾經痛苦地走過創業題目摸索期,也經歷過一邊研發新技術,還要一邊找客戶的無助,他很想要藉由自身經驗,並整合工研院資源,及工研院與產業界的鏈結能量,以顧問輔導方式,幫助其它技術人少走一點新創冤枉路。

任職工研院一年多,帶動產業升級的願景相似,胡翔崴笑說:「很高興工研院引發我更大的利他化。」因此藉由H.I.T.與台灣人工智慧協會非營利組織,來共同培育百位生成式AI人才與講師,讓台灣能追上這波生成式AI熱潮。此外,在工研院,因為常常與不同所跨域合作,讓胡翔崴與其它夥伴在短時間內,就蘊釀出將近10多個創新點子,雖然這些想法仍要經過院內機制層層淬煉,但想到一個點子可能變成一個新創,胡翔崴就興奮不已,誓言要將所有點子一一落地。

TESDA策略長黃克勤。(圖/工研院)
TESDA策略長黃克勤。(圖/工研院)

工研院提供源源不絕的連結,為新創奠基

但創新要如何變成新創,這對黃克勤而言很有感觸,他直指:「所有創新都來自各式連結,而工研院是一個非常好的連結環境。」面對日益競爭的產業環境,黃克勤認為創新很難靠一人獨立落地,必須有團隊共同執行,也必須有使用者直接回饋意見,創新才能更扎實、更具價值。

黃克勤以自身為例,他曾歷任多家科技大廠高階主管,不僅見識過全球世面,也相當理解市場需求,在他30多年的職涯中,他腦海裡不時會碰出各種創新技術想法,可惜一直未有好的創業時機,也找不到適當的創業夥伴。

直到黃克勤從業界轉任工研院電光所半導體晶片與設計組組長時,因為院內跨域合作機緣,他遇見了當時任職資通所10多年的TESDA執行長陳紀綱,面對未來科技發展,這兩人想法不謀而合,於是兩個技術戰將決定強強聯手,一起創業,成立TESDA,與工研院團隊持續合作研發。

看準市場態勢,TESDA從產業技術缺口出發,早在多年前,黃克勤就認為摩爾定律發展將走向趨緩,全球科技廠都應該另謀出路,而新出路就新機會點,向來腦袋思緒清晰的黃克勤面對創業的直覺是:「人多的地方少去,市場已經內卷嚴重的區塊,要儘量避免。」

因不想陷入內卷,更深知晶片開發愈來愈不易,成本也愈來愈高,黃克勤與團隊便跳過摩爾定律框架,致力於SoC層級的驗證自動化及相關架構層級設計工具的開發與服務,期望協助產業減少錯誤,並降低開發風險,成立不到2年時,TESDA就已經與台灣前10大IC設計公司與大型半導體廠展開合作,證明黃克勤設想的方向正切合市場需求。

創業是一條難走的路,胡翔崴與黃克勤都有幸藉由工研院這個大平台,搬開了障礙石、磨出了好題目、找到了資源,更獲得各式國際與產業鏈結,研發人華麗轉身創業的成功關鍵究竟是什麼?對此,這兩人都直接笑言:「來工研院走一遭,你就能找到答案與機會。」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