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每天踩著的柏油路,背後藏著什麼秘密嗎?其實,柏油路修補不僅關乎路面的平整,背後更牽扯到一個巨大卻常被忽視的環境問題:被刨掉的舊柏油——「刨除料」該如何處置?根據統計,臺灣近三年產生大約1,500萬噸刨除料,這些廢料無法輕易再利用,只能堆積在瀝青廠,如小型的「柏油垃圾山」,形成環境問題。工研院的「綠色分離再生製程」為這些問題提供突破性解決方案,讓這些老舊瀝青「逆齡重生」,不僅讓道路更平、更耐用,還能每年減少66萬噸碳排放,相當於1708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減碳量!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項技術的神秘面紗吧!

柏油的老化危機:什麼是刨除料?為什麼刨除料這麼難搞?
在臺灣,道路的鋪設頻率其實蠻高的。想像一下,平常走的柏油路就像一張隨時承受重壓的黑色毯子,長期的車流重壓和風吹、日曬、雨淋,讓柏油路減壽,逐漸變硬、變脆,甚至裂開,所以經常能看到道路在進行養護和重鋪工程。但修復柏油路的過程,會先把原始的路面刨除,這些刨除下來的廢料即是「刨除料」。大量的刨除料因為內部瀝青老化、無法和新材料相容再生利用,只能不斷的堆積在瀝青廠,導致全臺近三年累積了超過1,500萬噸的廢料!
雖然近年公共工程已允許使用40%的再生材料,但因技術不夠成熟,導致鋪設出的路面品質不穩,讓工程單位對再生料充滿疑慮,甚至不願意採用這些材料。結果,大部分廢料仍難逃被遺棄的命運,延伸出環保和工程管理的問題。
工研院綠色再生劑的妙用 讓刨除料「逆齡重生」
與其不停的開採砂石,不如想想刨除料有沒有新價值。但歷經風霜的老化柏油,若要循環再利用,過去的技術通常需要使用高溫或化學溶劑來回收柏油,不僅耗能高,還會產生大量污染。
工研院研發團隊為了要解決這些問題,另闢蹊徑,花費了將近十年的時間,開發「綠色分離再生製程」,利用工研院開發植物油脂和木質素製成的環保「生物菌劑」,灑在瀝青刨除料上初步降解,接著透過砂石分離系統,就能輕鬆的將刨料塊上老化的瀝青分解,成功水洗分離出70%可直接使用的砂石和30%瀝青砂石,轉化為高品質的再生材料,之後搭配研發團隊從植物提煉出環保無毒的「再生劑」,能充分混和刨除料和新的瀝青使用,就像是幫老柏油「打醫美針」,讓其恢復青春活力!有效解決砂石資源浪費和堆積的環境問題!
除了能讓刨除料中的老化柏油100%回春以外,不僅與新瀝青完美融合,鋪出來的路還比傳統柏油路更耐用,使用壽命延長8倍!刨除料經過這樣的處理,不僅是「返老還童」,還直接晉升為柏油界的「超級賽亞人」!

克服重重挑戰,創造環保與經濟雙贏
從技術突破到實際應用,工研院的技術並非一帆風順,經歷了不少挑戰。除了創新研發上不斷的嘗試,再產業開發和實際驗證上,還需不斷的跟產業界溝通和說服,想辦法改變他們對創新回收製程的疑慮,隨著試驗成功,施工品質穩定提升,越來越多廠商選擇加入。臺灣瀝青廠不僅再也不用為堆積如山的刨除料煩惱,甚至還能轉型為砂石供應商,解決國內砂石短缺問題,還能省下大筆進口成本,一箭三鵰!除此之外,對於瀝青業者的工作環境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瀝青工作上不在需要高溫加熱,製程中產生的多環芳香烴濃度也下降,無論是環境保護還是經濟效益,都是妥妥的雙贏局面!
從臺灣到全球,鋪出永續新道路
這項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在臺灣的公共工程,也有潛力輸出到國外,特別是砂石資源短缺的國家地區。透過未來政策推動,還有望拓展至其他國家,甚至應用在更廣泛的建築領域,為地球減負,也為永續發展加碼!有了工研院的創新科技,我們的道路不僅會更耐用,還能讓資源實現真正的循環利用。是不是聽起來很酷呢?快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知道,未來的道路有多「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