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健康與智慧醫療 醫療照護現場的智慧改造

口述/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 整理/陳怡如

曾服務長庚醫院外傷重症中心長達20年,後接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又擁有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頭銜,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是臺灣少數兼具醫療、管理、科技三方領域的專業人才。他一手擘畫北醫的智慧醫療轉型,曾連續3年帶領北醫拿下國家新創獎,他濃縮過去經驗,分享智慧醫療與數位轉型看法。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圖/工業技術與資訊)

在疫情時,我常跟大家說:「今天的防疫,是明天的長照。」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當時為因應突發情況,我們大量運用了遠距醫療這項工具。儘管當下是臨時因應,但隨著疫情趨緩,這些技術與經驗逐漸展現出更長遠的價值。遠距醫療成為智慧醫療的一部分,也讓我們開始思考醫療數位轉型的可能。然而,醫界是否一開始就樂於接受這樣的轉變?其實並不然,多數情況下,這是一場被動的轉型。因為整個照護生態已悄然改變,醫療若不跟上,也將被迫邊緣化。

過去我們談醫療,重點是解決疾病,也就是常說的3D,疾病(Disease)、失能(Disability)、死亡(Deceased)。當資源有限,醫療自然只能聚焦在處理最迫切的疾病問題,所以才會有國家以醫院床數作為醫療實力的象徵。然而,當一個國家的醫療系統越進步,實際上不需要那麼多病床。若還在強調擁有上萬床位,往往代表醫療資源尚未普及。先進國家真正令人佩服的,是他們在500床、800床之內,就能建構出高效率、低負擔的醫療體系。

現今,醫療的核心也逐漸從3D走向4P,包含預測(Predictive)、個人(Personalized)、預防(Preventive)、參與(Participatory)。其中最困難的其實是預測,因為預測牽涉到數據與科技的精準度。不論是基因檢測還是健康檢查,本質上都是預測,只是層次不同。當我們從群體醫療走向個人醫療,從被動預防走向主動參與,整體照護思維也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VAH照護模式興起 在宅遠距醫療成未來趨勢

臺灣的健康照護生態,這些年也發生明顯變化。2000年以前,病人送到醫院接受治療後就算結束,沒有延續性的照護規劃。但後來大家開始重視醫療品質,回家前會有衛教資訊,提醒病人如何照顧自己。我們稱這段時間為Hospital to Home,或Home to Hospital,代表著醫院與家庭照護的雙向連結。

而到了近年,科技讓Hospital at Home(在宅住院)的模式逐漸實現。以往只有醫院才能完成的監測與治療,現在透過感測器與穿戴裝置,早已進入日常生活空間。浴室、臥室、甚至廁所,皆可成為照護的延伸場域。這樣的變化催生出VAH(Virtual、Ambulatory、Home;虛擬診療、門診服務、在家醫療),這種全新照護型態,讓醫療服務不再受限於實體空間。當醫療技術與社會環境成熟,民眾知識水準提升,未來我們在家也能享有如同醫院般的醫療品質。

去年我造訪了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醫療中心,深受啟發。這所規模龐大的醫院,在3萬多坪土地上僅設置2萬多坪的臨床空間,主醫院建築反而是最小的一棟。因為他們已預見,住院人口將逐漸下降,未來照護的重心會轉移到居家與遠距領域。

他們的系統設計也呼應這樣的趨勢,提出3個主要服務,第一是Video Visit,365天隨時待命的遠距視訊醫療;第二是Home Visit,如果發生疾病或受傷,只要打電話到醫院,當天馬上派2位醫護人員到你家,從禮拜一到禮拜天,早上8點到晚上10點不中斷;第三是Urgent Care,提供介於一般診所和急診室之間的醫療服務,有需要治療的病患也能親自到醫院,而且不用預約,能享受較快的就診速度和較低的治療費用。全面簡化就醫流程,提升效率,這些作法正好呼應VAH的精神。

AI啟動醫療創新 提升照護效率

驅動這場數位健康革命的背後,有三股力量,一是經濟壓力,醫療支出節節攀升,已經無法長期承擔;二是人口結構變化,當代年輕世代對數位與遠距醫療接受度明顯提高;三則是科技的加速進步,從智慧手機、穿戴裝置到精準醫療,都為新型照護提供了可能。

事實上,醫界對於新科技的接受向來較為保守。這種謹慎來自對治療品質的高度要求,如果新技術無法明顯優於現有方法,醫療人員往往不敢貿然採用,再加上隱私與信任等議題,使得醫療領域的數位化腳步相對緩慢。但隨著人力短缺與競爭壓力日增,數位轉型已不可避免。不過,這場轉型的重點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是否真的創造價值,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才是關鍵。

生成式AI是近年來令人矚目的發展。我們從2023年開始觀察它的潛力,到去年已經看到實際應用的成效。對醫療而言,生成式AI的最大價值,在於將非結構化數據轉化為可應用的結構化資訊。醫療資料本來就是最難處理的類型,80%以上都屬於非結構性,AI在這方面的助力非常重要。

美國最大的醫療保險集團凱薩(Kaiser)曾指出,目前醫療的最大挑戰,在於照護需求不斷增加,複雜度也節節升高,但從業人員卻日益短缺。美國許多護理師甚至需要從國外招聘,顯見醫療勞動力的壓力已達臨界點。因此,我們開始期待AI能在三個層面發揮作用:協助病人自我照護、實現一對多的服務模式、及全面提升照護效率。

調研機構CB Insights2024年調查,全球最具潛力的50家數位健康新創公司,多聚焦在AI、診斷創新、遠距醫療與流程效率提升等領域。其中,美國遠距醫療在疫情前的使用率僅2%,疫情期間飆升至70%,即使疫情結束仍維持在30%左右,說明這不是暫時的替代方案,而是逐步被接受的主流選項。

創新科技落地醫療現場 解決醫護人力短缺問題

在北醫,我們也積極推動智慧醫療。雖然不敢自稱業界最強,但我們勇於嘗試、樂於創新。目前我們面對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護理人力短缺。根據北醫今年4月的最新數據,我們的急性一般病床開床率約為76%,加護病床約80%,但護理人員卻每月減少10位。為了留住人力,我們從減輕工作負擔著手。

身為外科醫師,我習慣解剖問題來源。分析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時間,發現每天高達40至50%的時間花在病患照護,包含打點滴、量血壓、換藥等;其次依序是護理紀錄與文書管理(20至30%)、醫療團隊協作與交班(15至20%)、病房管理與設備維護(10至15%)、與病患家屬溝通(10至15%)、應急事件處理(5至10%)。

針對這些工作,我們分別導入不同智慧科技來協助。以打點滴為例,傳統流程其實非常複雜,要先核對病人和藥物,手動設定幫浦流速、容量,接著標示藥名,再撰寫給藥紀錄。我們與英華達合作開發「智慧輸液幫浦系統」,將病人識別、藥物設定等,變成掃描條碼辨識,接著系統就會自動參照醫囑,設定流速、容量,界面也會顯示藥名,最後整個給藥過程也會同步更新在醫療紀錄中,全面簡化流程,降低錯誤率。

傳統輸液的出錯率高達10至40%,這套系統成功將可能發生的跡近錯失(Near Miss)降到0.44%。我們也在病人身上配戴智慧裝置,自動蒐集生理數據,減少護理師不用再一一量測,耗費時間與人力。文書記錄和交班資料也用生成式AI自動整理,以前交班一個病人要4、5分鐘,現在縮短至10秒內,讓不少原本想離職的護理師選擇留下。在與病患家屬溝通方面,則是使用QR Code,放置於病房內,病人或家屬一掃就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整體來說,我們的策略就是先從人力的工作流程改善開始下手。

此外,為了推動國際醫療,我們也嘗試提升報告效率。臺灣現在是東南亞很重要的轉機地,如果轉機的2至4小時間,能提供短時間內完成檢查並出具報告的醫療服務,將成為新的競爭優勢。因此我們推動「1日報告」計畫,透過數位工具縮短報告等待時間,讓病人提早安心,也讓醫療更有效率。
我相信AI可以真正改變醫療,不論是臨床、行政還是病人端。它能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提升醫療效率,讓更多病患得到更好的照護。最終,智慧醫療的意義,不只是導入新科技,而是透過轉型,創造具體而深遠的價值,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