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聽水管 抓漏超神準

老師傅的耳朵變AI

面對氣候變遷與水資源日益緊張的雙重挑戰,如何有效減少地下管線漏水,成為各國基礎建設管理的重大課題。工研院以AI結合聲音辨識技術,打造「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成功轉化資深聽音員的經驗為可擴散的智慧系統,大幅提升查漏效率與準確率,為水資源管理提供嶄新解方,榮獲傑出研究獎金牌獎肯定。

隨著氣候變遷,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水」不再是理所當然、源源不絕的資源。然而,臺灣地下管線的平均漏水率居高不下,根據統計,有13%至16%的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流失,每年損失高達4.4億噸,相當於2座石門水庫的蓄水量,是一筆可觀的經濟損失。

為了解決難題,工研院開發出結合AI與音頻分析技術的「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讓以往仰賴經驗與人工聽聲辨漏的作業,進化到可大量部署的AI數位偵測技術,結合AI分析與5G低延遲傳輸,大幅提升檢測準確度與效率,迅速鎖定漏水點,加速維修應變,為水資源管理帶來全新解方。

傳統聽音師的智慧資產

(圖/工研院)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組長王立華表示,過去的自來水管線洩漏偵測多半仰賴聽音員背著聽音設備、戴著耳機,沿著路面地下管線的路徑一步一腳印地尋找異常聲音,憑經驗聽出漏水處再進行開挖、修補;但隨著人力凋零,全臺有經驗的資深聽音員僅剩不到80位,嚴重影響了查漏效率。「這些具有寶貴經驗的老師傅們如同抓漏界的潛艦聲納兵,能從相似的『轟轟轟』聲中,判斷是否有漏水,團隊就是把老師傅的辨識經驗用AI進行分析。」

從人工聽診到AI聲紋分析

「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研發起點是蒐集老師傅們實地巡檢時,所錄下的大量聲音資料,目前資料庫已累積21萬筆音頻樣本,並搭配近834則實際開挖驗證紀錄,準確率最高達98%以上,再透過大數據建模與AI訓練,讓系統能區分「有漏水」、「無漏水」以及「難以辨識」的聲音類型。

有了資料庫後,再採用超低頻高感度聲音收發探頭模組,部署於水管管線的錶頭、消防栓或任何地表設施上,搭配可將數據無線傳輸至雲端平台的聲振耦合濾波洩漏診斷模組,及多點主動聲場劣化診斷模組,由AI輔助分析與判斷收集到的資訊,有效提升管線偵測的靈敏度與準確性;此外,除了被動接收聲音,團隊還研發「主動式聽音」技術,在管線開口處安裝聲波發射裝置,就像「吹笛子」般給予管線音頻刺激,藉由聲波的反饋模式來判讀管線是否異常,運用主動式聲納與被動聲音辨識結合,可大幅提升偵測靈敏度。

王立華分享,第一代AI聽音系統著重於「點」的偵測,即一個位置安裝一個感測設備,但團隊進一步思考,若是能像外送平台一樣派送感測器,在整個社區快速佈點,是否能建構出一張聲音地圖?為此,「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設計出由車隊攜帶感測器巡查社區,以三角定位與區域比對,快速鎖定異常聲音的發生區域,甚至能進一步對幹管等難以地面收音的大管線採用「線」的偵測方式,在管道兩端插入感測器,根據聲音傳遞時間差來判定漏水點位置。

工研院以AI結合聲音辨識技術,打造「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將老師傅的智慧與經驗發揚光大,還能擴展至消防管線、廢水排放管、工業油氣與天然氣管線等多種領域。
工研院以AI結合聲音辨識技術,打造「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將老師傅的智慧與經驗發揚光大,還能擴展至消防管線、廢水排放管、工業油氣與天然氣管線等多種領域。(圖/工研院)

效率、準確與人力進行數位優化

傳統查漏作業往往耗時費工,如今透過AI與GPS定位,單點辨識時間縮短至3秒,還能標記每筆聲音資料重複比對,實測數據顯示,AI辨識準確率最高達98%以上,相較傳統人工巡檢正確率為75%,有效降低誤判與錯挖風險。地底偵測深度1.5公尺,實地測試指出,查漏點開挖面積可壓縮至3平方公尺以內,精準開挖修管,全程作業半天內可完成,減少施工對用水與交通的干擾。

「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不只適用自來水管,還能擴展至消防管線、廢水排放管、工業油氣與天然氣管線等多種領域,目前已吸引多家國內外業者主動洽談,並成功與國際聽音器代理商簽約,將技術輸出至東南亞等漏水問題嚴重的新興市場。

面對AI技術日益精進,王立華強調,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不想取代老師傅,而是將他們的智慧與經驗發揚光大,由於地形、鋪面與用水習慣皆會影響聲音表現,因此AI仍需持續學習不同場域的聲紋差異,老師傅的經驗判斷仍是調整模型不可或缺的一環,職人與科技攜手建立守護水資源防線,讓每一滴得來不易的珍貴水資源都不浪費。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