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牛畜舍清糞機器人 酪農好幫手

酪農,是高度依賴經驗與勞力的產業,但在氣候變遷、工時限制與碳中和政策壓力下,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轉型契機。

其中,清糞是乳牛場每日的例行作業,也是最費力、最令人頭痛的一環。糞尿堆積不僅影響牛隻行動與環境氣味,更可能成為疾病的溫床,直接衝擊乳質與產量。

「如果能以機器自動清潔,對農戶肩上的重擔可說是減輕一大半。」工研院中分院經理彭彥嘉指出,正是出於這樣的問題意識,工研院與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共同啟動「乳牛畜舍清糞機器人」研發計畫,以國產設計導入智慧感測與移動平台技術,從臺灣畜舍實際需求出發,開發一款不需改建、不需複雜維護的地面清潔解決方案。

智慧導航與避障 自如進出狹窄牛舍

畜舍清潔需求並非臺灣酪農獨有,但不同於國外牧場多為寬敞開放式設計,臺灣農場多數空間狹小,且地面設有防滑溝槽與高低差,傳統清潔設備難以順利進出,因此要開發一台「能在臺灣牛舍裡工作的機器」,遠比想像困難。

彭彥嘉回憶研發之初,原以掃地機器人概念切入,卻發現牛舍地面濕滑、有溝槽、高低差明顯,許多現成機械設計無法順利移動,甚至還時常卡在角落動彈不得;另一方面,考量牛隻好奇,經常靠近干擾機器運作,更凸顯避障系統與安全設計的重要。

為此,團隊歷經多輪改版,特別設計低底盤、耐腐蝕材質與強吸力刮板組合,結合四輪驅動結構與搭配旋轉刷,確保在含糞水與泥漿的惡劣環境中仍能精準貼合地面弧度進行「刷、吸、刮」三合一清掃作業。

工研院開發乳牛畜舍清糞機器人,從臺灣畜舍實際需求出發,讓酪農輕鬆維護地面清潔。(圖/工研院)

此外,研發團隊也考量牛舍空間有限,導航系統需要具備高精度規劃能力,避免撞擊欄位或牛隻。彭彥嘉進一步解釋,在導航系統方面,清糞機器人搭載高靈敏度LiDAR雷射掃描與超音波感測器,能建立精確場域地圖,自主規劃清潔路徑,同時也具備即時避障能力,當偵測到牛隻靠近或人員移動時,系統會自動暫停或改道,保障牛隻安全與現場秩序。

另一方面,為了能因地制宜,清糞機器人的運算核心也內建即時環境學習演算法,能依據場域變化,如牛隻位置、濕滑地面等,不斷修正行走路徑,確保清潔作業不中斷、不偏移、不遺漏。

自主充電與卸汙 全天運轉的智慧工班

相較於傳統清潔需由人力推動水管、掃具與汙物車輛,耗時費力,乳牛畜舍清糞機器人不僅配備「自動返航系統」,可在電量或汙槽達上限時,自主返回母艙執行補電、卸汙與刷頭清潔,其母艙設計還具備汙水處理槽與快速充電模組,讓清潔流程無需人工介入,實現真正「自營運」模式。

彭彥嘉進一步解釋,清糞機器人內建壓力與濕度感測器,能即時監測刷頭阻力與糞水量,避免機構故障或汙物溢出,確保運作安全性與環境整潔,「此外,清糞機器人也能24小時排程運作,農民只需在APP上設定頻率與區域,就能輕鬆管理整個牛舍衛生。」

經過實測發現,每台清糞機器人相當於2至3名工人每日工作時數,減少人力需求與操作疲勞,將可望紓緩酪農業高齡缺工壓力;也降低畜舍內氨氣濃度與異味堆積,提升整體牧場環境品質。

穩定乳質同時強化動物福祉

「牛舍乾淨了,酪農的眉頭就鬆了,」彭彥嘉說。牛隻的生產效率與健康密切相關,而這些往往從「腳下的土地」開始改變。研究指出,乾淨的牛舍可顯著降低乳房炎、蹄病、肺炎等疾病發生率,並有助提升乳質穩定與牛隻情緒,清糞機器人不僅能解決缺工問題,更是實現動物福祉與預防性管理的第一步。

目前,乳牛畜舍清糞機器人已在屏東、彰化等地由酪農試用導入,初步反應相當熱烈,預計未來2年內進入全臺主力牧場,讓「科技下田、機器入舍」成為可行的產業日常,也期待這一台貼地前行的機器,能成為臺灣酪農業邁向智慧與永續的第一步。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