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彥院士/順勢而為 成就人生

異國環境多變,臺灣工程服務業如何走出國際化之路?中鼎集團總裁余俊彥用半世紀職涯親身實踐,他從基層做起,帶領中鼎從本土公司,成長為「臺灣第一,全球百大」的國際級統包工程集團,見證並參與臺灣眾多國家級重大建設,更將優質的工程技術成功推向海外,是產業升級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推手。

余俊彥是中鼎成為國際級統包工程集團的重要推手。(圖/工業技術與資訊)

「這是我第一份,也將是最後一份工作。」1973年,余俊彥自臺大電機系畢業後,加入中鼎前身「財團法人中國技術服務社」(簡稱中技社),從電機工程師做起,一待已超過52年。

從中技社到中鼎,余俊彥回憶:1970年代,中技社參與國內多項煉油、石化廠的設計監造,累積了豐富的工程設計實力,開始向海外擴展業務。除參與新加坡SRC煉油廠、泰國Bangchak煉油廠外,也進軍全球煉油石化產業兵家必爭之地-沙烏地阿拉伯。

從財團法人轉型企業 成就統包巨擘

「當初中技社聯合其他公司,在沙國投標2,000萬美元的工程案,卻因基金僅有1萬美元而遭拒,」余俊彥解釋,為突破財團法人瓶頸,中技社於1979年籌集1億元資本額成立中鼎工程,將所有工程業務與800名員工,移轉到新公司,奠定快速成長基礎。

余俊彥早期職涯幾乎與中鼎國際化歷程同步,隨著中鼎成立,他先是奉派駐美業務代表、接著前進沙烏地阿拉伯擔任業務經理,再到泰國籌設子公司並擔任總經理,逐步走入企業經營核心。如今中鼎已成長為資本額80億元、年營收逾1,200億元、員工超過8,000人的全球百大工程集團。

除了組織轉型,中鼎的營運模式也隨時代升級。1990年代,日本企業在亞洲推廣統包(Turnkey)概念,涵蓋設計、採購、建造、試車,由一家公司提供一條龍的服務,業主在預算與責任歸屬上更清楚,減少多方分工的爭議。但統包執行難度遠高於一般工程案,一項重大工程建設平均3到5年,須整合工程技術、原物料採購,並考慮到匯率變化等各方面風險,中鼎憑藉出色的專案掌控能力,在全球各地建立實績,並成功因應各國法律、文化與工作習慣等衝擊。而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是長期累積而來。

文化衝擊與同理心 促管理制度改善

余俊彥記得,在外派美國期間,曾因行程繁忙未能及時更新國際駕照,遭警方攔查送至交通法庭,雖僅被輕罰15美元,但這次經歷,讓他體會到美國對程序與責任的重視,不因微案就輕忽,也讓他有了深刻的反思,西方社會強調「照章辦事」的精神,確實值得亞洲企業借鏡。

「還有一次在沙烏地阿拉伯,一位同仁開車意外撞死當地人,根據沙國律法,這是非常嚴重的罪,這位同仁也在當地坐牢了一段時間,幾經交涉才被釋放。」這件事讓余俊彥印象特別深刻,也促成他日後擔任管理階層時,訂下海外同仁不得自行駕車,需聘僱司機的規定。

而中鼎長年承攬海外專案,員工外派十分普遍,期間也很長。在余俊彥被外派的年代,1年僅能返臺1次,1次休假28天,還得扣掉來回飛行時間。「當年沒手機、沒網路,只能靠書信聯絡。有時收到家人寄來的錄音帶,播放熟悉的臺灣歌曲,常聽著聽著就眼眶泛紅。」後來余俊彥升任高層,即修改外派回臺休假規定,改為每3個月休假8天,來回機票由公司負擔,讓員工能彈性安排生活,也大幅提升同仁外派意願。

科技與永續並進 以工程守護地球

中鼎早期專注於煉油石化建廠工程,並於1980年代意識到單一產業的風險,開始拓展至電廠、捷運、焚化廠、一般工業與水資源等領域,培養跨產業整合能力。而近年再次轉型銳變的關鍵,是余俊彥讀到《天下》雜誌的報導,指出2000至2020年間,臺灣前50大企業中,傳產漸退,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的趨勢,促使他下定決心帶領中鼎進軍高科技建廠領域。

過去外界常認為石化廠是最難蓋的,但實際接觸後發現,高科技廠對潔淨、抗震、精度與工期要求極高。「所謂的5奈米,相當於把1根頭髮的截面切成1萬片,可說是毫無容錯空間,」對工程公司而言,確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余俊彥掌握了高科技產業的重點,評估中鼎的技術實力足以應對,因此在2020年成立高科技設施事業部,正式進軍高科領域,跨足晶圓、記憶體、資料中心與半導體等建廠工程,並參與美國亞利桑那州半導體廠房的建設。到了現在,與高科相關的業務,已占集團營收2成。

此外,「綠色工程」是中鼎近年大力投入的一大方向。余俊彥強調,中鼎的「綠色工程」分為綠色技術、綠色承攬、綠色投資三大面向,而這些綠色工程並非全新業務,而是將永續理念融入既有的石化、非石化與高科技工程中。例如:透過「綠色技術」,以製程優化、高效率設備、廢水回收與資源再利用,為業主打造兼具效能與環保的設計方案,過去3年,中鼎所承攬工程的節電量相當於42萬戶家庭全年用電,減碳量等同5萬多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力,節水量足供臺北市使用137天,並皆通過SGS第三方查證。

在「綠色承攬」方面,中鼎所承攬和綠色及環保相關的工程,包含燃氣複循環電廠、焚化發電與光電、風電等能源轉型相關工程,以及新興的碳捕捉與封存領域等。在2015至2024年間,中鼎的在手工程中,綠色工程承攬金額更成長近4倍。「綠色投資」,為中鼎以BOT、DBOO等方式參與投資的項目,近年與工研院技術合作的台積電南科再生水廠,便是相當成功的案例。

余俊彥進一步說明,透過「綠色工程」三大面向,中鼎自工程設計就納入減碳思維,從材料、設備到流程通盤考量。「畢竟每一座工廠都需要工程公司來設計、建造,中鼎以工程專業投入永續發展,就可從源頭為地球永續做好把關。」而深耕永續多年的優異成果,也讓中鼎連續10年入選道瓊領先指數,並連續3年名列S&P Global永續年鑑前1%,居全球工程業之冠;八度榮獲「臺灣十大永續典範企業獎」;三度蟬聯《遠見》企業永續首獎。

獨到人才培育機制 勉年輕人厚積薄發

人才是中鼎的關鍵資產,余俊彥從電機工程師到集團總裁的經歷,令他反思人才應有「專才」與「通才」之別。「有些人才適合深耕特定專業,有些則比較適合往管理發展,兩種人都不可或缺。」於是余俊彥構思中鼎獨特的「上校團長制」,「上校」是指未任管理職的專業人才,「團長」則是負責帶領團隊的領導者,專業與管理雙軌並行,享有同等的成就與發展機會。

因應中鼎的國際化發展,為使集團遍布全球的員工都能「無國界、零時差」隨時進修專業能力,余俊彥推動成立名為「中鼎大學」的全方位線上學習平台,提供涵蓋工程技術、高階管理與語言等上千堂各領域線上課程,員工可隨時上線學習。此外,為推廣工程教育,中鼎從「中鼎大學」精選出超過200堂的線上課程,成立免費平台「鼎學網」,與大眾共享知識。

無論是業務拓展、優化管理、雙軌職涯與知識共享,余俊彥都展現與時俱進的靈活思維,他始終堅信:「打敗你的,永遠不是你的競爭對手,而是你不願改變的思維;成就你的,永遠不是你的聰明才智,而是你順勢而為的選擇。」余俊彥帶領中鼎走過產業變遷,在工程領域屹立不搖,靠的正是順勢而為的智慧。

他以「荷花理論」勉勵年輕人:荷花綻放的速度是前一天的兩倍,若荷花在第30天開滿整個池塘,第29天時也只開滿一半而已。「想要成功,越到最後,越要努力,」余俊彥一生懸命於工程,以一步一腳印的恆毅力,厚積薄發,終於成就世界級工程版圖。

余俊彥院士走過 52 年的產業征途,是臺灣工程服務業邁向國際的代表人物。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