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到雲端運算與智慧家庭裝置,無不仰賴晶片來驅動日常運作,半導體儼然成為現代生活的核心基礎設施,不僅支撐科技發展,更牽動全球經濟與產業結構的重組。晶片的運算效能、能源效率與系統整合能力,直接影響創新科技的實現速度與廣度,使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成為各國競逐的戰略重點。

隨著AI、高效能運算(HPC)、自駕車與先進穿戴裝置等新興應用快速興起,對晶片性能與製程精度的要求也大幅提升。這股需求浪潮正加速推動先進製程技術的演進,例如2奈米以下製程節點、晶片堆疊(3D IC)與異質整合等創新技術,成為晶圓代工、先進封裝與IC設計公司競逐的焦點。未來具備高階製程與穩定量產能力者,將在全球半導體競爭中掌握主導地位。
AI應用已成為推動半導體市場成長的重要引擎。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估,全球AI半導體市場占整體半導體市場比重從2023年的9.9%成長至2028年20.5%。2025年AI半導體市場估將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的15.1%,應用領域以運算用(57.9%)與通訊用(29.0%)為主,其次為車用(7.8%)等。整體而言,AI帶動的高效能運算與通訊需求,已成為推升半導體產業成長的關鍵動能。

半導體製程技術是推動資訊科技進步的核心動力。隨著摩爾定律逐漸逼近物理極限,從7奈米、5奈米邁向3奈米、2奈米節點,意味晶片微縮技術仍持續突破,這背後的關鍵技術之一就是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其相較傳統DUV(深紫外光)採用更短波長,可實現更高解析度的線寬圖形,有助進一步縮小晶片關鍵尺寸與提升電晶體密度。
為因應晶片在面積受限下的效能與能耗需求,業界逐步導入新一代電晶體架構,例如環繞閘極(GAA)技術取代FinFET設計,使電晶體控制更精確,進一步降低漏電與功耗。另一重大創新是3D IC堆疊與異質整合技術,透過先進封裝將多顆晶片垂直或橫向整合,不僅突破單一晶片面積限制,也有效提升資料傳輸效率與系統整體效能。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支持工研院研發「面板級封裝高深寬比全濕式完整解決方案」,成功突破量產瓶頸,在材料利用率上較傳統晶圓級封裝大幅提升,有效減少材料浪費並節省成本。該方案亦具國產化潛力,為本土封裝產業開拓新藍海市場提供關鍵支撐。
而台積電(2330)、三星等大廠也加速投入先進節點與封裝技術,鞏固技術領先地位。先進製程與封裝不再僅是單一技術升級,而是支撐AI、高效能運算等應用的關鍵門檻。隨著市場對高效能與低功耗晶片需求快速成長,製程創新將驅動半導體產業升級,成為廠商爭取高階市場與強化競爭力的核心動能。
半導體製程技術創新,正快速改變全球終端電子產品發展格局。特別是在AI、HPC、自駕車、5G通訊與物聯網等新興應用帶動下,對於晶片效能、功耗與整合能力的要求日益嚴苛,驅動先進製程需求大幅攀升。
AI晶片要處理海量資料與複雜模型運算,若無法依賴更先進的製程提升邏輯密度與運算效率,將難以滿足深度學習與推論任務的效能門檻。自駕車所需的感測、決策與通訊功能,對晶片可靠性、低延遲與高整合性要求極高,也使3D堆疊與先進封裝技術成為關鍵解決方案。
此外,穿戴式裝置、智慧醫療與AR/VR應用日趨普及,對於晶片小型化與低功耗設計的依賴也愈發明顯,促使晶圓代工業者持續投入研發,以實現更多異質元件(如光學、感測、記憶體)的整合,進而提升整體使用體驗。
而綠色製程與低碳轉型也已成為產業關鍵競爭力。技術司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與業界推動「固態磨料高值循環技術」,透過創新低碳分選製程,自第三類半導體製程廢料中高效回收高純度鑽石粉與奈米等級SiC粉,整體回收率逾九成,且過程無需高溫與強酸鹼,符合綠色製程標準。回收材料可再次應用於高階研磨與特化原料,或加工為高精密工具,展現循環經濟潛力。
未來AI與高階應用市場版圖將持續擴大,唯有製程創新與綠色轉型雙軌並進,方能支撐數位經濟永續發展,鞏固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競爭優勢。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黃慧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