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產業競爭的關鍵,但徒有創新不足以帶動產業與經濟,必須搭配智財保護、資本投入、商業模式、市場需求等多重因素。工研院「創新週」系列活動之一的「智權新創」,從專利戰略到新創扶植,再到全齡科技市場機會,構建出完整價值鏈,分享將無形資產轉化為產業能量的成功心法。

創新是靈光一閃的好點子,專利則是將這個點子具體化、資本化。專利為創新撐起法律保護傘,還能創造長期競爭優勢與商業利益,是看不見的資產。工研院52年來以創新、研發與專利,為臺灣締造一波波的新興產業,仰賴的就是這套由無形資產驅動的價值鏈。「創新週」系列活動之一的「智權與新創」,透過智權、新創與全齡科技3場研討會,分享從智權到新創,再到產業化應用的具體實踐與經驗。
首場「智權經濟新版圖」座談,邀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局長廖承威、台積電副法務長暨首席智權律師陳碧莉、以及從工研院新創成立的原見精機董事長暨策略長蘇瑞堯,針對「從智權到資本:無形資產經濟的下一步」進行討論。
工研院資深副總暨法務長兼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執行長王鵬瑜於開場時指出,臺灣創新能量不輸美國,重點在於資本市場是否跟上,因此無形資產融資的意義,不只幫新創公司獲得資金,「更重要的是把技術和資本市場做鏈結。」他期望有更多相關業者加入成為資金與市場的連接者,「這樣才會鼓勵研發者產出更多好創意申請專利,形成正向循環,讓市場蓬勃發展。」
無形資產投資快速增長 機會挑戰並存
做為我國智財最高主管機關,智慧財產局局長廖承威首先引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報告指出,全球無形資產投資有五大趨勢。
首先,無形資產投資的增速遠超有形資產投資。從1995至2024年間,無形資產投資增幅高達143%;相較之下,有形資產投資僅成長32%;甚至在2008至2024年間,無形資產投資增速已遠超有形資產投資3倍以上,突顯知識經濟與科技創新驅動下,無形資產儼然已為全球資產投資的核心動力。
第二,在經濟逆風中,無形資產投資可發揮緩衝作用。在2020至2024年間,國家總投資實際成長超過12%,主要來自無形資產投資的23%增幅,而有形資產投資的成長增幅極低。報告表明,儘管近年全球經濟承受多重挑戰,無形資產仍顯著支撐總體投資增長。
第三,無形資產投資在GDP貢獻上,占比穩定擴大。從1995年至2024年,無形資產投資之GDP占比,由約10%上升至近14%,2009年無形資產投資占比首次超過有形投資,此後差距逐年擴大。
第四,無形資產投資規模,美國居全球首位。數據顯示,美國2024年規模高達4.7兆美元,幾乎是法國、德國、日本及英國總和的兩倍。
第五,軟體與數據資料庫等類別增長快速。2013至2022年間,軟體與數據資料庫年均增長率超過7%,2021年至2022年間增幅更揚升至9%。報告指出,美國大型科技公司近年大規模投入AI基礎設施,帶動國內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投資同步成長。
同機構另一份報告提到,目前無形資產融資面臨的困境包括估值不易、金融機構欠缺智財知識、監管限制、交易成本高及變現困難等五大挑戰。對此,廖承威認為,關鍵在於如何將技術轉化為無形資產,並協助銀行進行估值,可透過建立本土化團隊,逐步地累積實務經驗。工研院具實戰經驗,扮演推手,搭建技術研發與金融市場之間的橋樑,推動我國無形資產融資的發展功不可沒。
共組LOT聯盟對抗專利蟑螂
此外,無形資產的增長也引來惡意的覬覦。近年來,非專利實體(NPE)也就是俗稱的專利蟑螂,已經發展為新興產業鏈。台積電副法務長暨首席智權律師陳碧莉指出,專利蟑螂的商業模式,就是透過專利收購,再靠訴訟把專利貨幣化,藉此獲取巨大利益。
為反制專利蟑螂的行為,陳碧莉認為企業應準備多元的預防解決方案,其中共組全球專利聯盟(License on Transfer;LOT),是近來相當盛行的做法。簽署LOT的公司,彼此沒有授權專利;但只要有專利蟑螂對任何聯盟成員提告,被告就會自動獲得聯盟內其他成員持有的專利,「LOT就是大家共同防禦專利蟑螂的協定。」
陳碧莉舉例,過去台積電曾經與英特爾(Intel)簽訂LOT協議,當時台積電有6萬個專利,Intel有7萬多個,不久專利蟑螂取得Intel約5,000件專利,隨即對三星等科技大廠提起訴訟,獲得不少賠償金,而台積電因為有LOT協議,得以毫髮無傷。
日前工研院也宣布,攜手全國工業總會、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與創智智權公司(IP Bank),成立「LOT產業聯盟」,邀請近 20 家半導體、資通訊與PCB重量級企業,包括台積電、日月光、世界先進、欣興等科技巨擘,首波可望匯聚超過15 萬件有效專利,共築跨產業的智慧財產防護網。陳碧莉認為,在臺灣只有工研院可以站在這樣的高度,整合各領域企業,共同對抗專利蟑螂。
從創新到新創 專利讓國際競爭更有底氣
站在技術開發者的角度,專利是國際競爭的底氣。專注機器人觸覺感測開發的原見精機董事長暨策略長蘇瑞堯指出,「專利讓我們在國際舞台上更有底氣!」像是與國際大廠洽談合作時,不僅幫助公司保護營業秘密,同時也透過專利阻止對方進行逆向工程,破解技術;而專利的數量與質量,也會成為國際大廠評估合作的指標之一,「當技術市場化的時候,就會發現專利的槓桿效益格外明顯。」
他在與國際大廠交手的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工程師僅專注技術本身,將專利交由他人處理,相比原見精機將專利當成重要的經營標的,在合作時可有更多主導性,甚至與國際大廠共同擁有新專利,成功提升公司位階。因此他鼓勵研發人員應以更開放心態,多與工研院和專利相關單位交流,培養從技術走向專利的能力。
而之於新創猶如命脈的資金,也可以透過無形資產的鑑價來取得。蘇瑞堯指出,過去以專利取得資金相當困難,因為銀行難以判定技術價值。現在,工研院、中小企業信保基金、銀行組成鐵三角,由工研院來評鑑,協助銀行了解技術價值,促成融資機會,讓無形專利轉化為有形資金,幫助新創事業持續發展。
新創獨角獸以深科技為主 工研院新創成功率高
創新要落地,除了專利保護,更需要透過新創企業或新事業部門的推動,才能真正為產業注入活水。「智權與新創」系列第二場,以「從實驗室到新創」為題,邀請工研院 AI 策略長余孝先分享工研院如何培育新創,協助團隊跨越「死亡之谷」。
多年來參與工研院新創培育工作的余孝先指出,新創是企業追求變革的重要途徑。觀察全球新創獨角獸,有高達五成屬於深科技領域,憑藉突破性的科學與工程技術,不僅改變現況,更回應社會與產業的重大挑戰。常見的範疇包括 AI、生物科技、能源與半導體等,都是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最佳題材。
在投資生態上,臺灣的模式有別於矽谷。早期市場以大型企業與企業創投(CVC)為主,雖然資金充裕卻相對謹慎;投資規模上多為中小型投資案,金額雖較小,但機會更多元,形塑出更活絡的新創環境。
工研院長期扮演推動臺灣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重要推手,至今已孕育超過170 家技術導向的新創與事業群,其中121家為新創公司,更有14家成功上市櫃,包括聯電、台積電等產業巨擘,皆源自工研院的培育。根據統計,臺灣新創事業在成立第三、四、五年的存活率分別為86.9%、77.1% 與68.7%;相較之下,工研院新創的存活率則高達98.15%、96.3%與94.4%,展現顯著的成功優勢。
把握趨勢、完善輔導 工研院的新創成功祕訣
工研院能取得亮眼成績,關鍵在於研發方向始終緊扣產業趨勢,並結合完善的培育與輔導機制,包括文化塑造、育成輔導、新創引資及投後管理。對工研院而言,新創公司成立並非終點,而是另一階段責任的起點,後續更會多方支持,能讓團隊持續茁壯。
余孝先指出,自1979年成立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ITIC)以來,工研院已投入逾新臺幣120 億元於新創投資,並結合公私部門、專業業師、會計師與產業領袖,共同打造完整的新創生態系。除了自有資金外,工研院也積極協助團隊尋找外部資源,引入企業策略投資,多年來已孕育出橫跨能源、材料、電子、醫材與生活娛樂等多元領域的新創公司,展現跨產業、跨議題的創新力,印證科研成果能成功走向市場。
自2020年起,工研院舉辦創業競賽,進一步將創投思維引入院內,以潛移默化方式將「新創 DNA」植入研發文化。五年來已創立10家新公司,並預計 2025年再增加2家。工研院不僅為新創團隊提供「起跑推力」,更在後續不斷陪伴,讓從實驗室到市場、甚至到上市櫃的道路更加順暢。
從變老到變好 全齡科技商機來臨
創新必須扣合實際市場需求,才有生存空間。全球健康產業在AI加持下進入加速期,而臺灣同時面臨超高齡社會挑戰與龐大的自費醫療需求,「智權與新創」第三場,即邀請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暨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副秘書長胡紀平專題演講,談全齡科技商機與新創契機。
胡紀平引述日商GII報告指出,2028年全球數位健康市場規模將突破1兆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達19.4%,展現強勁成長動能;臺灣將在2035年邁入「極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達27%,臺灣國家醫療支出僅占GDP 7%,遠低於先進國家;自費醫療比率高達3成,則遠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顯示民眾願意為健康掏錢。若能及早促產業成形,不僅能服務本土需求,更能輸出至同樣面臨老化壓力的市場。
跨域共創智慧醫養 實踐全人健康照護
胡紀平認為,臺灣擁有堅強的資通訊技術,以及與健保制度密切結合的醫護系統,具備發展智慧醫養產業的潛力。2020年工研院攜手企業成立「智慧長照大聯盟」,後轉型為「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積極促進健康與創新照護模式以延長健康壽命,發展精準醫療等預防性的全人照護。
像是整合手持式醫療設備的「居家醫療箱」,讓偏鄉巡診更有效率;與保險業合作,導入數位認知測驗打造「健康行為換保費」的新模式;還有運用「數位雙生」模擬個人的健康數據與生理狀態,預測疾病風險與治療成效,在在顯示科技正加速改變醫療與健康管理,也凸顯資通訊、醫療、保險,甚至健身與社區服務,都能成為合作夥伴,為新興應用鋪路,開啟以健康為核心的新市場。
智權保護創新,新創承載智權,產業化推進創新。工研院創新週「智權新創」系列活動,把智財布局、創業育成與市場需求串連為創新價值鏈,展現工研院在科技研發與智財治理上的優勢,協助新創將無形資產轉化為產業實力。這條從知識到經濟的路徑,正是帶動臺灣產業升級的成長方程式。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