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數位轉型與智慧機器人新契機

隨著「顧客體驗」成為企業成長的核心驅動力,服務業對消費者滿意度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根據McKinsey 2023年報告,約71%的消費者期待品牌能提供客製化、無縫且有意義的互動體驗,並將客服品質視為品牌價值的重要組成。

導入服務型機器人、智慧客服與AI協作系統等數位工具與自動化設備,將有助於服務業因應勞動力短缺帶來的壓力。(圖/123RF)

在此背景下,生成式AI與智慧自動化成為服務業提升效率、降低互動成本的新利器。以下透過國際案例,探討服務型機器人如何協助企業緩解缺工問題、提升營運效率,並重塑顧客體驗。

日本全家便利商店是服務型機器人落地應用的典範。為因應嚴重的人力短缺,全家自2022年起與新創公司Telexistence合作,導入AI補貨機器人TX SCARA,並於2024年啟用清潔機器人。首波專案涵蓋東京都會區約300家門市,後續擴展至全國。該計畫結合NVIDIA、Microsoft Japan、Iwith Robotics等技術夥伴,建立跨界合作生態,被視為日本零售業數位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內建AI系統「GORDON」能根據歷史銷售數據自動判斷補貨量,正確率高達98%,單店每日可補充逾1,000瓶飲料。清潔機器人則結合掃地、拖地與自動避障功能,搭載超過20顆感測器,並能於機身螢幕播放商品資訊。未來更將結合AI攝影機,辨識貨架狀況並提出補貨建議。

這項創新不僅有效緩解人力短缺問題,也顯著提升門市營運效率與整潔度。補貨機器人讓店員能專注於顧客服務,清潔機器人則維持環境品質、強化購物體驗。目前,清潔機器人已導入逾300家門市,並計畫拓展至加盟體系,成為全球零售自動化的重要示範。

與零售場域相呼應,在工業與物流領域,AI驅動的服務型機器人也展現強勁潛力。美國新創Roboligent即是代表之一。該公司於 2024年9月獲得美國空軍創新部門AFWERX的STTR第二階段資助,金額達180萬美元,顯示其技術已獲軍用級信賴。

Roboligent的核心產品Robin是一款具備雙臂與移動能力的AI機器人,融合模仿學習與專利軟體機械臂技術。其「軟體機械臂」可精準控制力度,安全處理易碎或不規則形狀的物品,並能從人類示範中快速學習新任務,無需撰寫複雜程式即可部署。Robin已在物流倉儲場域落地應用,能顯著降低搬運與訂單處理的人力需求,提升效率與準確度。未來,該公司計畫拓展至醫療復健與遠端操作領域,持續強化AI與機械整合能力,展現人機協作的廣大潛能。

從日本與美國的案例可見,無論是零售業的現場管理,或是物流與製造的精準協作,服務型機器人皆已成為勞動力短缺的解方。台灣服務業雖維持穩健成長,企業經營上卻面臨缺工與高流動率的雙重壓力。隨著工作年齡人口數持續下降,勞動力短缺問題恐將愈發嚴峻。

導入服務型機器人、智慧客服與AI協作系統等數位工具與自動化設備,將有助於我國服務業因應勞動力短缺帶來的壓力,改善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勞動環境,同時兼顧提供顧客良好服務體驗的營運目標。國際經驗顯示,這些應用能同時實現成本效益與營運升級,有助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維持彈性與韌性。

(本文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呂欣哲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