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已為世界推動產業發展的動力來源,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激發新創活力的要素之一。而成長空間大、在地連結性高的微型企業,是創新創業的發動機,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先行者,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創新人才集聚、加速研究成果轉化,有助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的形成與平衡。
「微型企業」一般是指就業人員未滿十人的公司,因規模較小,而呈現一些行業發展的特性,如多集中於服務業;網路平台型企業更容易經營;與企業的群聚集中度高等。在許多國家或經濟體中,微型企業占整體企業的大多數,以發展中國家而言,政府政策支持微型企業發展主要目的是減少貧困,而已發展國家的微型企業政策,通常關注在創新和創造新思維。
經濟學的成長理論及相關的實證可說明,一個經濟體或國家經濟成長來自於不同時期的發展階段。以規模經濟與供給面角度來看,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在技術等其他條件不變下,增加資源如資本和勞動力投入,能使經濟產能增加。
這類型成長主要靠資源投入驅動,由於產能仍處於資源紅利階段,發展中國家可從已發展國家學習與模仿新技術,較不需仰賴自己開發創新技術。
第二種類型:是新技術發明,也就是創新。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技術創新仍將使經濟的產能水平增加。這類型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技術創新,由於已發展國家的人均資本量高,勞動力成長相較緩慢,因此大多需仰賴創新帶動成長。
第三種類型是藉由資源配置重整,把資源有效利用發揮到極大,提升產能效率。
台灣經濟發展階段介於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間,與開發中國家對比,較無資源的紅利,因此更需要仰賴創新來帶動成長;與已發展國家比,台灣人均資本較低,在資源與創新所帶動的成長上都仍有空間。
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趨勢,未來人口的成長有限、甚至衰退,而近年的外人投資也呈現淨流出,因此台灣未來將有很大部分重心需仰賴創新來支撐後續的經濟成長。
台灣創新創業氛圍,在「學而優則仕、唯有讀書高」等思想影響下仍是不足,雖近年在政府相關政策推動下逐漸醞釀形成,但營造推廣創新創業的共生、共創、與共享生態圈是要長期經營的工程。
台灣資源有限,資源重整與利用更顯重要,目前平台的建設和政府的資源,在連結社會、產業、區域、與政府部門間互補和良性互動上,仍待加強以形成有效利用。Peter Thiel為PayPal的共同創辦人,出版《從0到1 (zero to one)》,說明從0到1的創新影響性與可貴價值。
台灣除需要「0到1」的創新,也需要有「1到N」的思維,把有限資源重整再利用,並透過培育具較強整合能力的大型網絡平台,構建行業發展的共同生態圈,以擴大資源的外溢、透明與共享。
(作者是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