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新舊融合 實踐永續

工業4.0、AI人工智慧、物聯網與雲端計算等新興數位議題,已成為推動產業轉型所追捧的話題,然而數位轉型的話題不僅只是呈現在產業發展,更特別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已轉化為智慧政府、產業、交通、金融、與生活等領域相關建設的重要助力。

如何通過「智慧」轉型的方式,在城市效率、以人為本、與傳承創新,三者中取得平衡,讓民眾生活朝向更加美好的方向邁進,也將是台灣未來發展智慧城市的最大課題。 (圖/123RF)

隨著台灣城市經濟的成熟發展,做為台灣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製造工業,在數位政策持續推動下,未來也將朝向收集城市的各種數位數據資源,加以整合,且充分利用。與智慧城市息息相關的智慧工廠,減少對人的依賴,大幅改善生產和管理流程,打造更契合消費者所需的產品,進一步推動產業的技術創新和快速發展,以及改善資源浪費的問題,同時也意味著智慧工業的綠色生產生態,將融入經濟、循環、與效率的智慧城市發展過程。

聯合國人口司在2018年估算,2050年時,全球將有約三分之二人口(約50億人)居住在城市,目前在市場、技術、與政策等因素帶動下,許多國家的智慧城市發展已陸續形成產業,並成為各類產業的競技場,不管是製造工業或商業服務業。智慧城市正以AI與雲端計算等新興資訊技術為基礎,結合感應器與互聯網,逐漸體現城市中,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通聯能力,並減少且改善資源配置管理的浪費與效率。

然而,城市雖因科技發展而變化飛速,但是城市創新的傳統底蘊,其傳承卻一直未變,未來如何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推動可持續的智慧城市發展,將是未來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

另一方面,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1950-1980),造就許多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也由於當時許多企業抓住政策改革的契機,短短幾十年間,為台灣帶來驚人的外匯與累積厚實產業基底。而當初依循政策改革發展的企業第一代,靠著辛勤與付出,抓住契機,才有機會累積資產,讓公司成長茁壯。

經過30多年時間,這些企業第一代普遍處於權力交接時期,等待傳承接班。根據2018年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2017 年我國中小企業雇主年齡50歲以上的占比達53.45%,代表我國中小企業對於企業未來的傳承接班,存在顯著的潛在需求。此外,台灣中小企業以家族企業為主,大多選擇傳承給下一代接班,只有約40%有傳承相關計畫,意味著60%以上的企業存在傳承危機,特別是具技術基底的製造工業,許多中小企業似乎難以跳脫富不過三代的命運。

沒有傳承過去所打造的堅實基底,就沒有創新未來的推陳出新,智慧城市與企業傳承的創新轉型似乎給了一些啟發,當新事物興起之時,傳統的東西會衰微、不復存在,但事實上,創新和傳統並非一定此消彼長,甚至可能兼收並蓄、相輔相成。

德國魯爾工業區為德國重要的煤炭和鋼鐵生產基地,也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從20世紀50年代後開始式微。經過城市再造,魯爾工業區運用文化創新,進行不同形式上的工業傳承,讓這些大規模的廢棄工廠,轉變為發展城市旅遊的重要資源,而其過程中,通過數位的方式打造及管理城市,也體現智慧城市發展的轉型模式,將工業傳承以藝術化的表現形式,與城市效益及經濟效益完美結合。

這說明智慧城市與企業傳承的創新轉型中很重要一部分,就是如何融合創新的元素,給予傳統事物嶄新生命力與涵義,未來才能走更久遠。智慧城市的發展,有助社會文明和繁榮的演進,也代表著城市的生產已融入數位階段,並把生產與生活等各種社會活動賦予智慧化的特徵。而扮演智慧城市發展推手的政府部門,如何通過「智慧」轉型的方式,在城市效率、以人為本、與傳承創新,三者中取得平衡,讓民眾生活朝向更加美好的方向邁進,也將是台灣未來發展智慧城市的最大課題。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邱忠岳分析師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