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產業結合AI應用 可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臺灣有科技之島的美稱,靠著強大的IC產業在國際發光發熱,優秀人才紛紛投入其中,但相形之下顯得投入電力電網的人才明顯不足,導致電力產業人才供不應求,以臺大電機系碩士班來說,IC領域課程搶破頭,選修電力相關領域課程的學生卻屈指可數。但隨著再生能源、電業自由化發展,電力產業結合AI(人工智慧)應用開始百花齊放,包括離岸風電發電量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預測等,電力產業迎向無限可能的未來。對於喜愛挑戰性高的優秀人才來說,吸引力非常高,像是臺大電機主修電力領域學生人數已連五年成長,可望有效填補人才需求,挹注電力產業生生不息。

電力領域能結合AI與大數據分析創造出經濟效益,如建置智慧電錶,就能讓台電公司蒐集電力用戶資訊,推出更多的需量競價方案。(圖/123RF)

臺大等各校電機科系匯集國內菁英級人才,這些人才選擇未來工作主要看兩大面向,第一,工作變化高具挑戰性;第二,待遇佳且未來潛力十足。長期觀察可發現,臺灣IC產業的豐厚待遇跟美好前景,使得很多優秀學生還沒畢業,就被半導體廠提前延攬,但現在電力產業兼具未來性與挑戰性,且風電外商加入搶人,電力產業廠商開出的待遇,早就逐步追上IC科技大廠,使得電力產業成為青年學子之明日之星,後勢可期。

我常跟學生說,對於未來方向,不要只看眼前風潮,眼光必須放遠,了解所嚮往的產業是否有未來潛力性。

而電力業具備未來性絕對是好選擇,如在電力領域同樣能結合AI與大數據分析創造出龐大的經濟效益,像是建置智慧電錶,就能讓台電公司蒐集電力用戶資訊,推出更多的需量競價方案,也可透過AI預測電力設備的保養維護狀況,預測需要維持時再修護,不用再進行密集的例行性保養。

電網智慧化也是AI應用於電力系統一個明顯例子,在面對再生能源間歇性與不確定性時,智慧電網能夠很聰明地及時預測調節管理電力供需,維持供電穩定。

電力產業應用多元化,也讓更多具創意大膽新思維的年輕人,更願意走出舒適圈自行創業,為臺灣新創環境注入活水。產業有了好的誘因吸引人才,教育上也要同步進展,以臺大電機系為例,多數老師都是IC產業專長,電力課程也偏少,由於未來電力市場情勢看漲,臺大近幾年有不少年輕優秀學者加入電力領域教學與研究,其中甚至包括美國籍學者來臺任教,他們均認為臺灣在電力領域上將會蓬勃發展,因此決定為臺灣培育下一代優秀電力人才。

其實電力人才不只侷限在電機等硬體領域,還有財稅、會計、經濟、軟體領域,像是綠電憑證或融資就必須靠金融專才、風力發電預測則要靠軟體人才撰寫演算法。電力人才需求廣泛,除台電公司外,將會有更多產業投入電力這塊大餅。

培育電網人才不能只靠產業或學校單打獨鬥,必須加以合作才能把餅做大,工研院就號召產學研成立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不但提供百萬獎學金吸引臺大、交大等優秀人才爭相參與,也結合中山大學、德州大學與台電等產業人員開設課程,為國家培育本土電力人才。

面對能源轉型挑戰,先進國家紛紛投入再生能源行列,臺灣也跟隨國際趨勢,目標在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要達20%。為了解決再生能源間歇和不可控制性,加上政府修改電業法,讓臺灣邁向電業自由化市場,可預見未來電業供應鏈上會產生許多創新商業模式,勢必需要更多人才銜接。培育人才產學研界必須要攜手合作,才能讓優秀電力人才源源不絕,支持臺灣電力產業大步向前邁進。

 

(本文由工研院電網策略辦公室副主任劉志文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