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興市場顯示器需求增加、中國積極投入平面顯示器產業,全球顯示器設備市場自2016年起歷經近三年的榮景,尤其中國對於顯示器產業的大幅資源挹注,及韓國對於AMOLED傾力投入,造就設備投資高峰。
工研院以先進的高透明AMOLED觸控顯示器結合虛實互動疊合技術,搭配視覺辨識系統,讓完整的醫療資訊與實際開刀部位作疊合,便利醫療人員開刀資料的比對,提供醫療團隊手術治療時精確導引。
據工研院統計,2016至2017年顯示器設備市場均有兩成以上的高成長,2018年延續2017年成長態勢,前三季仍有不錯的市場表現,然而,美中貿易戰延燒,增加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許多投資因而暫停,也使得2018年第四季市場開始下滑,使2018年較2017年衰退11.8%、為172.8億美元。2018年後,各廠商主要投資建置計畫將逐步完成,開始導入生產,投資金額也逐年下降,美中貿易戰預估對2019年顯示器設備市場影響甚大,投資計畫紛紛暫緩或中止,預估2019年顯示器設備市場將衰退28%、為124億美元。
目前全球顯示器設備分為液晶顯示器(LCD)製程、檢測、自動化生產設備,以及有機發光顯示器(AMOLED)
製程、檢測、自動化生產設備,兩種主要產線。近年LCD產線建置主要以8代、10.5代甚至11代產線為主,LCD製程穩定、良率高,因此往高世代產線發展,在成本、產量、利用率可達最佳效益,AMOLED設備占比在2017、2018年已過半,超越LCD設備市場,然而AMOLED製程良率不及LCD、材料成本高,面臨美中貿易摩擦、全球景氣前景不明,AMOLED的投資腳步放緩,市場佔比下滑至28%。
美中貿易戰影響產值
隨著全球面板廠商持續投資顯示器產業,臺灣顯示器設備產業亦受惠,臺灣顯示器設備產值自2014至2018年均有成長。2016年後,建廠規畫均為8.5代、10.5代以上高世代產線及6代以上AMOLED生產線。由2017年各家設備廠商營收狀況可知,臺灣設備廠商已進入中國面板產線供應鏈,有些廠商更藉由與日本10代線供應廠商技術合作,進入高世代設備供應鏈。
工研院估算,2017年臺灣顯示器設備產值年成長率11%,顯示器設備品項出口年成長率50%以上,然而,隨著先前新建置的面板產線陸續投入量產,產能持續開出,同時面臨美中貿易戰協議始終未見明朗,全球經濟發展漸趨保守,使得終端應用市場前景不明,進而影響顯示器產業後續投資,因此預估2019年臺灣顯示器設備產值將衰退15%。
值得注意的是,新面板產線為了調校生產效率、良率及提升產能階段,對於周邊設備、自動化、檢測修補等設備仍有大量需求,尤其是高世代大面積LCD面板及AMOLED面板的批量投產成本高,對於檢測修補需求更為殷切,也因此,2019年第一季臺灣顯示器設備廠商中,以檢測、修補為主力產品的廠商,營收均較去年第二季成長三成以上,預估2020、2021年臺灣顯示器設備產值變化較小,為小幅衰退。
看好AMOLED市場成長
雖然普遍預期2019年設備投資下滑、市場步調減緩,各顯示器設備大廠均在年報中指出,下一波設備投資將以AMOLED及下世代顯示技術為主,AMOLED將走向大面積生產,良率將是最關鍵的挑戰。
新顯示技術主要以自發光、高亮度及省電等特性訴求,AMOLED因韓國面板廠的大舉投資,已導入終端產品如手機、電視,可是良率及成本效益仍不及液晶顯示器,所以在生產設備需求方面,將往大面積產線(如8代、10代產線)、高解析度高階產品發展,在大面積有機材料鍍膜及提升良率的檢測、修補設備方面將更為關鍵重要,預期AMOLED設備市場將有一波成長空間。
此外,MicroLED則尚處於技術開發階段,須結合顯示器、半導體及LED等產業技術,量產技術極為困難,不過優異的顯示特性仍吸引各家廠商投入,尤其在軟性及大型面板的應用,比AMOLED更具潛力,工研院預估,2021年有機會小量生產,MicroLED顯示設備則以巨量轉移、檢測修補等導入量產的關鍵設備技術開發為主。
由於美中貿易摩擦已逐步演變為兩國科技競爭,中國勢必持續鼓勵高端製造設備自製,加上中國與韓國簽訂FTA的影響,臺灣高科技設備出口市場將面臨挑戰。韓國顯示器設備廠商在近幾年快速成長,順應新型顯示技術崛起之勢,發展關鍵技術掌握商機,以進入全球主要設備供應廠商之列,臺灣須加緊腳步,在下一波面板產業投資增溫前,政府、產業做好準備以掌握先機。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邱琬雯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