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心南向 新成長》專書
穩坐紡織股王寶座的儒鴻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儒鴻),在運動品牌業界是品質保證。全世界知名運動品牌沒有一家不是儒鴻的客戶,儒鴻董事長洪鎮海拍胸腑說,「我敢很大膽地這麼講,現在儒鴻可以列出來的客戶數,至少有70幾家。」也因此,儒鴻榮膺最會賺錢的紡織公司,最近這5年每年儒鴻都賺進了一個股本。
已經將客戶版圖擴及歐、美、日各大國際運動品牌的儒鴻,想當然爾,必須要有很強大的廠區作後盾,才可以確保供貨正常,於是南向國家,成了儒鴻的首選。
海外設廠奉行「分散風險」的準則
對於到海外擴廠,儒鴻有一套縝密的評估SOP,每年儒鴻都會派一批人到世界各地去做評估。「我們不會在這邊等,資料一定要先蒐集好在那裡Stand by,這套準則不只適用於東南亞,而是放諸四海皆準」,舉例來說,光中南美洲,就去考察了3、4次,至今都還在研議中,可見儒鴻對海外設廠之審慎。
和臺灣許多產業一樣,儒鴻海外發展的起點也選在中國大陸,不過,自2004年起,儒鴻就開始跨足南向,而南向的起點就選在越南和柬埔寨。
對於儒鴻來說,海外設廠的廠址要過關,至少必須符合三個原則,一是政局穩定,不太有政治變動;第二是法令明確,尤其要能順利通關,因為交期對以外銷為主的廠商最為重要,如無法準時交貨,勢必會影響到商譽;第三是當地的教育文化水平要夠,因為有好的員工,才能確保有好的工作效率。
因此,儒鴻在東南亞選擇在越南和柬埔寨建廠,除了這兩國都符合上述三項評估標準,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東協十加三的成員國,選在當地生產,出口可以享有關稅優惠,「這是相當明確的優勢」。當然,其他配套措施包括當地的運輸建設,以及周邊物資,如包裝用的紙箱等相關搭配都很齊全,也有加分效果。
此外,廠地所在國的中央及地方政府對外資的態度,也是儒鴻考量是否前去設廠的重要指標,因為一般來說,如果對外資持比較友善的態度,日後在設廠或是正式營運後的行政流程上,也會相對順暢一些。
儒鴻越南的廠址都座落在南越,成衣廠包括同奈省仁澤廠、西寧省展鵬廠、頭頓省美春廠、隆安省隆安廠;布廠則設在頭頓省,其中頭頓廠更是重點投資,迄今投入金額已逾1.2億美元。
之所以光在一個南越就設這麼多廠區,儒鴻考量的就是「分散風險」,「我們的企業小,所以風險一定要去做分散,不能只有一個大廠區」。
為了避免生產線過度集中,儒鴻仔細地將所有的生產線做適當切割,並將不同廠區相距的運送車程控制在1小時之內,這麼一來,既可以各自為政,彼此在物料的相互補給上,也不成問題。
所謂風險分散,有部分也是為了防犯當地勞工集結,影響到產線的正常運作,所以「不單要做好區域的分散,也要考慮到國與國的分散」,而儒鴻選在柬埔寨金邊設成衣廠,也基於這個考量。
儒鴻目前在越南當地的員工共計1.8萬人,臺籍幹部120人;柬埔寨因為只設了一個廠房,當地員工較少,僅1,780人,臺籍幹部12人。
目前南向仍以臺籍幹部擔任海外設廠的管理階層,生產線則聘用當地人力。為了讓員工快速上線,每個廠區都有固定的生產線訓練課程。為了確保人力符合要求,召募進來後的第1個月,儒鴻會就該員進行工作狀態評估,只要不合格就予淘汰,且必須連續3個月都合格,才會讓該員上生產線作業。至於非生產線的內勤員工,則採師徒制,由主管或資深同仁出任老師,新進人員須由助理做起,同樣必須經過3個月的試用期,才能成為正式員工。
當然如果表現得好,儒鴻也有一套晉級制度,一般來說,員工若在儒鴻海外廠區服務滿3年,考績優良,且獲主管推薦,就有機會成為當地的儲備幹部,比如由組長升為課長,不過在升級前,必須先到臺灣工廠受訓3至6個月。
留才須培養員工認同感
談起在地管理,普遍來說,越南員工對臺商相對友善,也易於管理。儘管如此,儒鴻在剛赴越南設廠時,也曾經經過一段磨合期,尤其是員工流動頻繁的問題,常令儒鴻困擾。
早期因為窮,越南的員工「沒有中心思想,只有money思想。」越南剛開放時就跟早期的中國大陸一樣,小尺碼衣服到出口、做最後清點時,常會發現短缺,抓不勝抓,但等到經濟情況好轉,就沒有人再拿了。此外,越南員工一開始對薪資也很在意,別的地方只要開稍微高一點點的薪資,「比如現在領5萬元,外面只要有一個可以領5.1萬元的工作出缺,他就跑了。」
因此為了留才,儒鴻每年都會開會檢討,還特別針對旺季,推出留才的配套措施,也會透過教育訓練,藉以提升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並慢慢產生中心思想。
但隨著外資到越南投資的家數愈來愈多,缺工的問題也開始明顯,尤其是南越。因為隨著越南工業區逐漸由南越的胡志明市向外擴及北越及中越,不少人選擇回鄉工作。投資越南目前不單有缺工情況,連薪資也是水漲船高,「漲幅最高時,曾經一年達到74%,目前每年的漲幅也還有15%-30%。」針對薪資調漲,越南政府的官方說法是為了解決國內通貨膨脹的問題,不過薪資的漲幅其實是取決於外資投入的多寡,若外資來的少一些,就只會象徵性地調高一點,但若來的很多,漲幅就會大很多。
驚人的薪資漲幅,常將很多企業的毛利吃掉了一大塊,但早就有心理準備的儒鴻,當初在進行東南亞設廠評估時,便提前針對未來10年做好財務預測,而且早早就預估到越南每3年薪水會翻一倍。之所以會這麼有先見之明,全都拜赴中國大陸投資的前車之鑑所賜,「所以薪資調漲,對儒鴻來說,早就預測在裡面了。」
手握研發才是最大的利器
要對抗薪資高漲,光靠縮衣節食、降低成本是沒有用的,要勝出,除了成本,更重要的是產品要有競爭力。為了確保產品的競爭力,近年儒鴻也將部份研發下放到越南布廠去,雖然僅2年多,但或多或少也有了些績效。
儘管現臺、越兩地都有做研發,但儒鴻並未針對不同研發地點的研發品項做區隔,強調一切都可自主研發。洪鎮海表示,「研發人才千萬不要去限定他做什麼,一定要給他想像空間,一旦有了限定,就不是創新,不是研發,而是交辦事項。」
儒鴻最自豪的競爭優勢就是垂直整合的能力,特別是布料開發的高度能力。臺灣扮演的角色,一是開發,二是量產,舉凡非東協組織的外銷國,儒鴻都選在臺灣生產。目前除了營運總部設在臺灣,並另有4個廠區,苗栗溪洲廠及大山廠為針織布料廠,另有苗栗染紗廠及大園的染整廠,員工數共達1,800人,包含成衣設計及樣品製作的員工200人,另研發部門也有近30位員工。
每年儒鴻花在研發上的經費約占營收的1%至1.5%,以儒鴻2017年營收242億元換算,投入研發的費用就多達2.4至3億元。
透過這樣的努力,儒鴻有多達八、九成的布料營收均來自於布料的自主開發(ODM),而且生產的布100%都是機能布。為了確保機能布的品質,儒鴻還自設了「檢測中心」,任何一塊布料在推廣前,都要求得要通過檢測才行。
提前掌握流行趨勢
以布來說,儒鴻已經不是在做純代工(OEM),而是由儒鴻先開發好,再給客戶挑選。至於什麼樣的布料,客人才會喜歡?資訊則必須靠自己蒐集。
儒鴻直言,很多時候,客戶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不確切了解,更多時候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這時如何把客戶描述的文字轉換成實體,就考驗著儒鴻的實力。
除了靠客戶口述外,要掌握先進潮流,還必須靠自己主動去搜集歐、美運動時尚的流行趨勢,等抓住趨勢後,再參酌客戶對產品需求的模擬,將這些資訊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布料設計的基礎,才能據以開發出前瞻性的機能布料,供客戶挑選。等布料研發出來後,接下來才能進入成衣的設計,隨後進一步談到如何透過成衣的展示,精確地秀出「image」,讓客戶方便挑選。
除了投客戶所好,更重要的是眼光要遠,「譬如今年出的設計,其實預測的就是2020年的運動成衣趨勢,也就是說,現在儒鴻出的產品,其實早在24個月前就已經開發好,設計至少要比成品提早2年。」洪鎮海如是說。
在成衣的設計上,儒鴻採行的也是全新的開發步驟,用的也是最時興的3D設計,而且款式可以跟客人在線上連結,去做顏色的配色、款式的更改。也就是說,儒鴻係以數位化工具,與客戶達到協同設計,等達到共識之後,再轉成2D的版型,最後再打樣出一件實體的樣衣,讓模特兒試穿,做最後的微調。
至於成衣這一塊,儒鴻ODM的比重約為三到四成,沒有布那麼高,原因在於成衣品牌都有自己大型的設計團隊。「一旦我們的設計比客戶好,他們就會援用,不過,不會100%採用,還是會做些許的更改,正因為儒鴻的設計可以激發他們更多的想像空間,所以品牌廠的設計團隊都很喜歡我們,因為研發本來就是我們的強項。」
洪鎮海豪氣地說,「我們不怕人家模仿,也不怕人家追,就怕沒有新產品可以推。儒鴻每年的產品都在變,競爭者怎麼追?最好是競爭者模仿得快一點,這樣可以把市場做得更大一些,畢竟又新又好的東西,客戶一比較就知道。」
南向需按部就班憑實力
「很多人談南向,都是基於成本的考量,如果是基於此考量赴東南亞設廠,去了頂多3、4年,大概就要打包回府了。」其實不論到任何國家投資,低廉的勞動成本只是附加價值,更重要的是,做外銷的,必須考量自己的產品是否有競爭力?做內需市場,則必須要有人脈和關係。再者,「赴當地投資是否有自己的團隊?除了生產團隊,財務團隊、人資團隊都很重要,因為要在當地落地生根,是長期抗戰。此外,自有資金一定要充足,最好多備幾個月的存糧,畢竟人生地不熟,在當地未必可以借到錢。」洪鎮海語重心長的說。
至於困擾很多臺商的環保問題,儒鴻也有自己的一套解讀,「通常愈落後的國家愈有環保意識,但卻沒環保知識,因為沒有環保知識,所以法規只能東模仿西模仿,援用臺灣、日本,甚至歐美,集大成之後,很多規定都訂得比臺灣來得嚴苛,但有沒有落實做?是一大問題。」正因為如此,很多廠商會興起「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想法,想利用關係來解決問題,沒想到,到後來反而被牽著鼻子走,得不償失。
所以到東南亞投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攀關係,要攀實力。」不論是環保、稅務都一樣,按部就班風險最小。
也正因為秉持著守法的理念,儒鴻的廢水排水系統頗富盛名,已做到A級排放。以產出3,000噸廢水為例,經過處理後,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噸數達1,000噸,至於餘下的2,000噸則可以直接排放到河流裡。
東南亞現在還是塊內需處女地,比已經飽和的中國大陸市場更具有商機,未來的10年還是會有好光景;至於外銷,如果是成本的考量,那就不用去了。趁著還有幾10年的南向好光景,如何走穩第一步?洪鎮海還是重申「守法、憑實力,不要靠關係,很重要。」事實上,這個提醒,可以說是儒鴻踏出臺灣,一步一腳印的親身驗證,也是看盡臺灣產業境外發展潮起潮落後的肺腑之言。
(本文由《心南向 新成長 系列二:啟動鏈結心南項的創新模式》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