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30年台灣形貌 發掘未來發展契機

藉由未來的社會形貌和發展變遷,不只能推演出即將面臨的環境變化與生活需求,並可思考如何運用創新科技因應未來生活型態。

因此,對於未來世界形貌的推演和研判,就成為推動產業與科技持續邁進不可或缺的工作。工研院IEK Consulting透過「STEEP」(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產業科技、政經情勢)的分析和角度,從多項國際與國內的「線索」當中,試圖描繪2030年台灣的未來形貌,從中發掘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

未來世界形貌的推演和研判,是成為推動產業與科技持續邁進不可或缺的工作。

人口數量與結構的變化就是影響未來形貌的首要因素。在資源運用方面,會受到全球人口增加、城市化等因素影響,例如未來數十年水資源的需求成長將是人口成長率的二倍。估計2030年全球平均每人可使用的水資源量將減少13%。

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也將帶來全面性衝擊。隨著未來人口增長,因高齡化與少子化帶來的效應也愈為明顯。以台灣來說,預估2022年前後人口就會呈現負成長,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2036年高齡失智人口也將超過50萬人,因此健全的醫療照護與帶領民眾邁向健康樂活,成為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此外,少子化除了將直接導致進入高等教育的人數減少,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模式上,還要能夠因應數位化的轉型,並朝問題導向發展、建立個性化學習環境,才能培養未來社會及產業所需要的人才。

從經濟和產業觀點來看,預估2030年全球經濟雖仍有約2.5%成長率,中國大陸、印度等經濟體亦持續擴大,印尼、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等新興市場崛起,消費階級人口也不斷上升;但同時在高齡及少子化等人口結構的趨勢變化下,也將使得勞動力急遽減少。以台灣的勞動力為例,已在2013年的74.2%後逐年下降,預估在2030年,台灣的勞動人口占比僅約64%,屆時政府必須要提出擴大勞動供給,以及更有效的強化人才運用與專業技能等對策。

此外,數位轉型將改變全球產業結構。隨著物聯網、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等數位科技的創新和應用逐漸成熟,預料到2030年時,智慧化的科技將更加普及,將衝擊社會及產業甚深。產業不僅需要以數位化、自動化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要藉此提升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因此,數位化轉型將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以WEF世界經濟論壇推估,指出至2030年,全球數位轉型將產生120兆美元的價值。國際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也表示,至2030年全球數位經濟產值將達到28兆美元,占全球GDP的30%。

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呼應了就業和教育的議題。像是在人工智慧的應用、或是人機協作的工作模式下,不只未來很多重覆性高的勞力工作將會被機器取代或消失,工作型態與價值也和過去有很大不同;甚至對台灣而言,從赴海外工作人數於2016年已超過72萬人,到2017年非典型工作人口已突破80萬人,都突顯出產業結構和就業環境的轉變,並反映出人才的技能與培育方式也必須要跟著轉型。

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也使得未來為提升教育服務效率,朝向數位教育。

再者,全球經貿發展趨勢多變,對於以對外貿易為主要經濟活動的台灣,雖然進出口一直呈現出超狀況,資通電子等產品相當受到青睞,於東南亞等市場的開拓也有不錯成績;但以產品結構來看,仍多為「中間財」,系統或終端的產品的比例相對較低。加以當前的國際政經發展上,因政治而影響金融或經濟的情況愈來愈多,譬如美中貿易紛爭、英國脫歐等造成全球前景不明;還有反全球化、保守勢力逐漸抬頭等趨勢下,經濟中心也朝向「多核心」的分工型態,都將牽動著台灣的經濟發展方向。

從未來形貌的描繪,可看出在人口變化、社會環境,或是產業發展、科技應用等面向中,台灣和全球都有許多關聯或相同趨勢;在不同議題之間,也多有串聯。例如,技術其及應用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在改變生活型態的同時,也使得產業正處於轉型與革新,對於未來科技人才的需求和養成,除了要考量人口結構及勞動市場的變動所造成的人才缺口外,對於需求端的新產業發展契機,更應預先儲備人才,以迎接新的市場商機。

 

(本文經張淮杞同意授權轉載,刊登於工商時報-專家傳真《以2030年台灣形貌 發掘未來發展契機》)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