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對人類歷史來說或許只是轉瞬,但對科技發展而言,10年已足以翻轉世界。想像10年前,智慧手機才剛普及,語音助理不夠聰明,AI只是新鮮話題。如今AI已成為你我的日常,從交通、醫療到居家服務與娛樂休閒,處處有AI參與,讓人不禁想像,10年後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2035跨域創新論壇–Exploring the Next」是工研院「創新週」系列活動的第一場論壇,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於論壇開場時表示,「創新週」匯集了工研院年度重要活動,這場論壇主要在分享工研院基於「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在「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與「智慧化致能技術」領域,涵蓋AI與半導體方面的願景與觀點,期待透過交流,獲得各界的回饋與建議,讓工研院與臺灣科技產業走得「更快、更穩、更有效率!」
論壇當天由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蘇孟宗負責引言,講述工研院以AI領航帶動產業創新。蘇孟宗以「植林百業、湧浪世界」比喻工研院的角色,強調AI不只是工具,而是人類延伸身心的新形態。臺灣AI伺服器出貨占全球近9成,具備升級為AI島的獨特優勢,臺灣必須把握機會從「矽島」進化為「AI島」,而工研院也將持續推動AI產業生態鏈,從算力、資料到應用全鏈帶動,並強化國際鏈結,吸引更多國際企業與研究團隊在臺落地。
智慧生活 AI全面走進日常
論壇中,工研院各領域專家從五大面向切入,描繪出2035年在AI驅動下,臺灣所展現的全新樣貌。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副所長黃維中首先提出「Physical AI」的趨勢,智慧生活將從三方面發展:首先AI將走出資料中心、理解3D環境,成為人與空間互動的智慧夥伴;再者是AI能透過高效協作與節能設計,兼顧便利與永續;第三是AI更能整合資訊與資訊,像是打造無人商店實現「拿了就走」購物體驗、餐飲業能即時監控食安、智慧倉儲動態調度能實現低碳運輸,甚至文創娛樂也能整合語言與影像,讓虛擬人來解說導覽……智慧生活已從第一階段的AI輔助人類主導,到第二階段的人機協作、AI部分自主,未來也有機會走向第三階段由AI完全自主,真正融入生活的境界了。
健康樂活 智慧製造開創製藥新局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呂瑞梅分享,以往醫學研究多在癌症、眼科、小分子與大分子藥物及癌症疫苗,已延伸至植入式醫材、遠距醫療、精準醫療等,成為結合智慧裝置、AI與數位健康的整合模式。全球製藥正邁向「工業5.0」,強調人機協作與ESG永續,國際藥廠皆已率先導入智慧製造與製程分析技術(PAT),相較之下,臺灣醫藥界仍處於「3.0」至「4.0」的過渡期,在人才、投資與基礎建設上略有不足,生產主力小分子藥品的外銷也僅1成,原料藥更受制於中印低價競爭,唯有專攻高門檻技術、高值產品並導入智慧製造製程與AI品質監控才能突圍。工研院已規劃短期建構智慧產線,中期與廠商合作開發高值產品,長期則整廠輸出商業應用於新型態藥物,透過智慧製造加速臺灣製藥業邁向國際。
永續環境 材料引領低碳未來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副所長陳建明強調,石化業只要透過創新技術就能促成循環經濟,成為推動永續的主力。工研院長期聚焦將廢棄物轉化為再生原料的研究,包括奇美公司合作捕捉煙道氣,將CO2再製為PC、PU原料,減碳效益達40%;以微波與奈米技術讓碳纖維升級至航太等級,並應用於運動器材;以PET打造可完全回收的循環鞋款、將顯示器廢玻璃轉化為多孔吸附材料,用於回收重金屬並開發抗菌產品;以鳳梨葉副產物研製護膚原料,抗氧化可達96.64%以上,多元展現跨域創新的永續潛力。
韌性社會 基礎建設的守護戰
工研院材化所副所長賴秋助提醒,面對地震、氣候變遷、疫情及少子化等挑戰,社會必須建立能抵禦突發衝擊的「韌性機制」,確保基礎設施與產業能在災害中持續運作。他分享工研院多年成果:因應臺灣高溫高鹽環境,管線與公共設施容易腐蝕,研發出從除鏽、防鏽底漆到UV保護層的完整塗層修復技術,實測可延長設施防蝕壽命15年以上,並透過IR反射降低設施吸熱;同時針對國內長達10萬公里的地下管線網絡的洩漏偵測,以AI聲學辨識、資料庫與檢測裝置開發,建立快速聽音辨漏,以及預測漏點區域的技術,甚至進一步以「聲波內送技術」,將聲波送入管內,再以回波分析精準找出管壁缺陷;相關技術可用於自來水,亦能延伸至氣體與油品管線,未來亦可搭配無人載具擴展至更多檢測場域,確保環境的安全與韌性。
智慧化致能技術 小晶片堆疊AI藍圖
無論是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與韌性社會,都建構在「智慧致能技術」的AI與半導體上。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駱韋仲點出,隨著AI模型規模與邊緣AI運用急速膨脹,單一製程微縮雖仍可延續摩爾定律,卻因設計與生產成本高昂難以符合系統整合期待;透過2.5D/3D IC、矽光子與UCIe等先進封裝及光電互連技術,可將不同功能模組化整合,打造高效能且適用於AI與邊緣運算的「Chiplet-based」系統,透過 晶圓級系統整合與互連形成完整架構,打造具成本優勢與彈性堆疊設計,讓系統級封裝成為異質整合下的關鍵解方。
工研院在「2035跨域創新論壇」中勾勒出的,不僅是一幅科技藍圖,更是一條前行的路徑。AI已然成為百工百業、社會進步的墊腳石,唯有持續整合產業、人才與技術,臺灣才能在這場百年一遇的轉型浪潮中,跟上世界,引領未來。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