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層層堆疊的加法方式製作的新式技法「積層製造技術」、又稱3D列印,近年一躍成為當紅炸子雞。隨著3D列印技術飛升,連帶使3D列印醫材技術突飛猛進,以往維持觀望態度的臺灣相關產業,紛紛站上起跑線,準備向前衝。
根據權威調研機構IDC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3D列印市場達159億美元,約新臺幣4,977億元,並以24.1%年複合成長率增加,預估2020年將達到354億美元,約新臺幣1.11兆元,如此龐大的產值,顯見3D列印市場已漸趨蓬勃。
依據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分析指出,3D列印用於醫療應用的市場產值,2013年全球約為新臺幣106億元,成長率約15.4% ,比3D列印市場的成長率13.5%還大;Industry ARC甚至認為年度成長率達18.3%。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則預估2019年全球市場達新臺幣289.7億元;而Medical Market Research更樂觀的預估,有機會在2020年時達到新臺幣750億元的規模。
椎間盤醫材研發 工研院技術領先
針對積層製造技術,工研院成為眾多企業的後盾,提供卓越領先的技術,帶領產業齊步邁向3D列印市場,無論從技術、設備、人才養成及系統整合上,皆能助企業一臂之力。南部雷射光谷育成暨試量產工場啟動後,有多家企業進駐,透過國內首座試量產工場的建立,在南臺灣建立雷射應用產業聚落。
工研院提供多項可移轉技術及先期授權技術及專利,降低企業進入3D列印市場的門檻。多所學校及業界先進若想將人才導入市場,工研院也可培訓人才、技術交流,甚至也提供產品試製,針對業界初期無法投入這麼多設備、缺乏人才,但想跨足3D列印領域,工研院可以協助小型試量產。
3D列印在產業界獲得重視,工研院日前也舉辦智能雷射、積層製造成果發表暨研討會,展現最新技術能量,當中各式3D列印醫材成為展場上一大亮點。
工研院雷射與積層製造科技中心副理林得耀提醒,「3D列印仍是一個工具,它不是取代現有的加工。」從製造觀點來看,3D列印的表面處理很難做到絕對光滑,但只要在結合面達到需求,即可充分提供廠商客製化使用。甚至,未來醫材使用到的仿生結構,也提供3D列印絕佳的切入點。
林得耀強調:「3D列印應用在醫材上,便於設計與模擬更是一大優勢。」金屬3D列印目前已成功應用於包括顱顏修補、牙床或牙根設計及骨釘、關節等醫材上,「由於可輕易設計內部簍空結構,比起傳統CNC加工,3D列印可做到形貌完全一樣,但重量可能不到傳統加工法的一半。」
工研院亦結合院內生醫領域的數位設計與3D列印技術,研發出能服貼人體骨頭外型的新式脊椎固定板,除了增加舒適度、減輕異物感外,強度也獲得提升。
椎間盤支架 ( cage) 目前在臺灣的使用量約三萬五千顆,國際上也一直是脊椎醫材銷售的主流產品。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工程師蔡佩宜指出,工研院應用3D列印的椎間盤支架採用生醫級材料,從結構設計、細胞驗證開始,現在更已經過一連串的動物試驗,不久後將持續進行臨床試驗,盼能早日完成到實際醫材應用的最後一哩路。
最蓬勃產業 臺灣企業蓄勢待發
通業技研董事長紀崇楠指出,以往全球3D列印市場以汽車生產領域為主,航太國防零組件次之,而應用於醫學領域中的牙材,於近幾年來亦有相當的成長。雖自2014年才開始萌芽,但近兩年來無論獲利、市場規模,都有飛升跡象,且3D 列印龍頭廠商像是 EOS、SLM Solutions、Arcam等大公司,也逐漸關注及聚焦於醫療領域。
身為最早投入3D列印市場之一的臺灣企業,紀崇楠分析產業結構,其中3D列印應用於醫療技術面可分為:光聚合,含數位光處理、立體光科技術、二光子聚合等,通常適用於高分子類像是塑膠類材質的技術,產品多為護具、手術導板及器具等塑膠製品。
紀崇楠特別指出,將來3D列印醫療市場的材料除金屬外,質地堅硬、耐熱的陶瓷也會是重要的發展趨勢。臺灣企業欲在3D列印醫材市場上占得先機,可以發揮的方向很多,不怕沒舞台,「唯一要擔心的則是涉獵的東西越來越多,人才與硬體技術的開創,將會耗費多少成本?」
3D列印醫材 改變醫師手術習慣
紀崇楠分析,世界各國都在尋找產業下一個藍海之際,紛紛嗅出3D列印於醫療應用上的無限可能性。根據SmartTech Market Publishing提供的數字,醫療用3D列印材料產值,2014年為新臺幣16.5億元,預估到2019年會達1,138.5億,是相當驚人的成長,而市場規模主要來自植入物。針對市場規模分析,目前以美國的需求量最高,14年已達36.7%,歐洲次之,預估未來會取代北美成為第一大市場。而亞洲實力不容小覷,根據Industry arc分析,五年內將顯示最高年複合成長率達37%。
逐漸蔚為全球趨勢的3D列印於醫療應用,主要領域目前以用於牙科、骨科及顱顏科的醫療植體的市場為大宗。紀崇楠指出,其中以牙科最成熟,需求也最大,畢竟牙齒數量多,不像器官一人只有一個,且工件最小,最適合3D列印。零件小、生產度速快,相對毛利高;而用於骨科、脊椎修復等市場也很可觀,未來將開發更多新的應用。
另外,手術導板也是3D列印生醫發展上正夯的議題。他表示,手術導板能縮短病患麻醉時間及手術時間,加上導板可以事先規劃,不用像以往醫師進手術房才思索怎麼做,風險較大,如今有手術導板可讓手術團隊預習,手術動作及流程都確認過,降低手術風險低。紀崇楠笑說:「運用手術導板協助醫師,該切的地方切、該鑽的地方鑽,減少手術誤差,加快手術速度。很多醫師未與3D列印之手術導板搭配前,沒享受過它的好處,用過後都會『上癮』,反而希望每場手術都有3D列印的手術導板協助。」
值得一提的是,3D列印於生物工程醫療應用上,有無限想像空間。生物列印雖未有商業行為,但其實已逐漸朝協助製藥發展。紀崇楠說:「以前製藥從實驗室到動物實驗、人體實驗要經過漫漫長路、耗費巨資,如今運用生物列印、細胞列印,能印出人體組織、直接用藥,一有毒性馬上修改配方。」並用汽車工業來說明,以前可能等製作一部車、去撞車測試再改進,3D列印技術純熟後,直接運用科技縮短實驗。
客製化醫材提高醫療品質
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博士謝明佑分享經驗,從針對牙科及矯正器械產品、整形正顎輔助器械產品及服務,到數位手術規劃服務、手術導板設計及列印,並逐步進行技術移轉,將醫療資源做有效分享。
謝明佑指出,以口腔顎面外科常見的外傷為例,透過3D列印技術,客製化醫療模型、手術導版,甚至連獨特的手術模具及術後整形及輔具,都能一貫化作業,不僅能增加手術成功率,根據統計,透過3D列印技術,能縮短將近30%的手術時間,減少病患麻醉時間、降低風險,更能提高醫療品質。
謝明佑表示,「針對3D列印應用於臨床, 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對應不同科別上,已有不同的SOP。醫師針對病患需求下達指令,七個工作天就能列印出所需之模具、手術導板或是術後輔具等,為病人客製化專屬醫材。」從最早的醫學模型,到手術導板、器械設計等,中心技術逐漸純熟。
為了提升臺灣整體醫療品質,並將醫療服務推向亞太3D客製醫療服務,中國醫藥大學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已然能夠帶領業界走出新方向。
3D列印導入牙科 解決缺工窘境
虎尾科技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江卓培表示,過去傳統牙模取得不方便,牙技師等先調膠,取得病人口腔內牙模做石膏模再翻模,每翻新一次模就可能有誤差。但透過3D列印技術則免去層層關卡,可直接掃描病人口腔內牙模後直接製作牙模,製作出的牙模還能進行密合度測試,務求精準,甚至連牙槽骨結構、神經走向等皆能一併考量,增加手術成功率。
3D列印牙材多採用光固化樹脂材料,近年更發展出更貼近原生牙齒、具生物相容性的氧化鋯牙材。以往CAD/CAM製作氧化鋯牙材成本昂貴,加上製作贋復牙材時需要支撐,每個牙材外觀就會有支撐點,烤後剝除時容易從此處碎裂,這也就是江卓培認為3D列印未來可取代CAD/CAM的主因,因3D列印可以克服這個問題,相對更有市場競爭力;江卓培也說,將3D列印導入牙科,以解決牙技師不足的窘境,讓臺灣逐漸走向數位牙科4.0的新時代。
依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統計,金屬3D列印產業在醫材及模具應用持續成長,國際大廠近三年的成長都超過35%;工研院在3D列印骨丁及椎間融合器等植入式醫材,經動物實驗,在ALP活性、骨引導、骨增生表現均明顯優於傳統製作產品,將來配合法規的認證即可導入骨材和醫材,其應用市場潛力可期。
(本文經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3D列印醫材技術飛升」)
在〈積層出美好的未來 3D列印醫材技術飛升〉中有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