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懷學者報國的壯志,在國際醫材界被視為教父級研發專家的張有德,2012年底返國創立益安生醫,今年3月,益安生醫的大口徑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以5,000萬美元高價授權給心血管醫材領導廠商Terumo,創下國內醫材高價授權國際大廠的首例;7月也以對台灣醫材產業的卓越貢獻,獲工研院院士榮銜。
對於接連傳出的捷報,益安生醫董事長張有德仍保持一貫謙虛態度,他坦言,在這些豐收的成就與喜悅背後,也曾面臨回國報效卻不盡人意的打擊,幸而堅強的實力和國際遠播的名聲,像磁場般吸引人才與投資人前來,進而催生益安生醫,讓毅力十足的張有德終能如願將所學紮根故鄉,締寫經驗傳承、培育人才的佳話,台灣的高階創新醫材營運新模式也就此宣告起航。
醫材授權王締造創投佳績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畢業的張有德,1978年赴美攻讀博士,學成後在Deseret Medical參與研發出革命性的點滴「軟針」(靜脈留置針),後來在專攻心血管阻塞手術器材的CVIS(Cardiovascular Imaging Systems)新創公司任技術副總,並發明心導管支架手術必須使用的「血管內超音波」;1999年張有德與CVIS的夥伴共同創立醫材公司IVS(Integrated Vascular Systems),任總裁兼執行長,在這段時間他發明了創新性的鼠蹊部止血器材;2000年,他加入全美醫療器械創投業龍頭公司The Vertical Group成為合夥人。亮眼的研發成果、精準的市場眼光,讓張有德開創的IVS及Ensure Medical公司先後獲國際知名大廠亞培、嬌生以天價收購,手上更成功主控多項授權案,使張有德在醫材界「授權王」的美譽不脛而走。
雖在國外寫下耀眼的成績,但張有德始終念念不忘想要貢獻台灣的心願。2008年,張有德以自己在醫學界的人脈,與時任國科會駐舊金山科技組長楊啟航共同促成「台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人才培育計畫(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Program;STB)」,甄選台灣跨領域菁英,前往史丹福醫學院進行為期1年的醫材新創訓練。10年來培育出43位高階醫材設計與產業化實務人才,造就出18家醫療器材新創企業。這項計畫帶回矽谷的新創思維、人脈及創業家精神,為台灣的竹北生醫園區播下產業創新的種子,被譽為是生醫領域的「RCA計畫」。
談及與工研院的淵源,張有德表示,「工研院一直是聯繫著我與台灣的關係紐帶,」他雖長年在國外,但時刻關注台灣生醫產業的現況,樂當育成的推手,因此擔任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顧問、前瞻計畫指導委員會委員、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委員等職務,肩負台灣產業與國際交流的重任。
台灣生技創投基金募資受挫 新契機創立益安
心懷故鄉,加上妻子鼓勵,事業如日中天的張有德懷抱傳教士精神,對於台灣生醫產業的付出不遺餘力。先是幫忙生技大老蘇懷仁出任「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的首席顧問,審查醫材投資案;後來他更從救援手登板主投,2011年政府擘畫「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邀請張有德回國擔任台灣生技創投基金(TMF)召集人,可惜後續囿於政策與法規無法配套,募資受挫,台灣首宗生技基金流產,張有德只好帶著滿腔熱血默默打包,準備回美。
鑽石方案雖無緣問世,但張有德的鑽石光芒沒被忽略。晟德大藥廠董事長林榮錦扮演伯樂,力邀張有德繼續留在台灣,帶動台灣生醫產業的發展。在晟德開拓人脈、募集資本的協助下,永豐餘集團旗下上智生技創投也加入股東和董事,於是台灣首家創新醫材公司益安生醫於2012年誕生,主攻第二、三類醫療器材,致力於心導管微創手術和心血管、腦血管栓塞的醫材研發範疇,並於2016年7月順利上櫃掛牌。
對於回台貢獻的轉折,張有德有感而發:「我雖然一度氣餒,卻絕不放棄對台灣的信心,創新醫材產業發展極為不易,投注的資金龐大、回收期長,播下的種子可能苦等多年不發,也可能跳過開花程序直接結果,儘管如此,但絕不能短視近利,我以創新生醫為傲,深知我選苗育種的方向是正確的,只要認真依照步驟種樹、施肥,它終能長出耀眼的價值。」對於張有德而言,耕耘生醫產業,最終的目的是挽救人們生命、改善醫療品質,這樣的使命像金色的陽光,引導他全力以赴,不斷創新前進。
為高階醫材開山鋪路 願作醫界搭橋工程師
張有德認為,未來的競爭是科技世代人才的競爭,因此必須不斷尋找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題材,以投資全球創新高階醫材為標的、培養相關人才,方能讓台灣與世界接軌。他神采奕奕地指出,台灣人才、技術資本相當豐厚,不要妄自菲薄,如能完整建立人才、資金、知識的平台,提供資源給創新生醫公司享用,就可避免重演過往的挫敗,「我隨時保持壘上有人的準備,只要碰到好球就能趕緊揮棒擊出安打得分,揮出全壘打的機率當然跟著提高。」
「壘上有人」的妙喻,可以看出張有德對人才的重視。「人才是台灣的優勢,如果年輕人對於生醫有興趣,卻欠缺業界經驗,我願意以醫界搭橋鋪路的工程師自期,以益安生醫的能量站出來當導師,」他相當肯定台灣人才的能力,如果能夠強化國際市場、產品、文化、趨勢的敏銳度,跟著具備經驗值的前輩學習,將能加速產品化的能力,「世界醫學科技的變化日新月異,相信自己有能力,就別只滿足於小確幸現狀,發揮好奇心、勇敢踏出去,不要怕失敗,才能與世界鏈結,站上頂端,」張有德給予有志於生醫產業的人才誠懇的忠告。
從挫折中學習 回台傳承經驗
張有德也分享他另一堂「挫折課」所學到的經驗。美國生技醫材創投公司Vertical及合作的3家創投,當年看中他帶領團隊持續創新的能力,邀他擔任轉投資的Embol-X公司執行長,在有了第一階段的研發成果之際,張有德判斷應是出售成果專利的好時機,董事會卻不願接受以7,000萬美金出售給一家心臟手術器材公司,僅出售其中一項衍生商品的專利給波士頓科學公司,另投資4,000萬美金繼續下一段臨床實驗。沒想到董事會判斷失準,第二階段實驗成果不如預期,先前波士頓科學公司買走的衍生商品上市後卻大發利市,成了大贏家,讓Vertical公司相當心痛扼腕。
雖屬非戰之罪,但張有德卻耿耿於懷。此時,他臨危受命擔任公司轉投資的另一家Kyphon公司執行長,一上任便以對產業精準的靈敏度,大刀闊斧重啟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審查與臨床實驗,並採行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讓當時處於風雨飄搖的Kyphon公司衝高市值,後來股票上市,數年後更以4億美金光榮售予大廠。「跌倒了再站起來,就是這種矽谷精神啟發我學習如何面對挫折,運用智慧和耐力,明天的我將會比今天的我更強壯!」張有德希望以此與年輕人共勉。
「從如何選題、執行題目、如何與FDA溝通、如何找到適合的對象並有效談判、如何與國際接軌,從選址挖礦到賺進金磚,我願意將我所知道的知識,傳承給台灣的下一代,這是我此生最大的心願。」鏡片後的雙眼,閃動著遊子回歸的熱切企盼,正是這道光芒,帶領台灣生醫新創走出黑夜,迎向萬里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