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聯網 開啟產業新契機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進展,IoT結合AI並透過感測技術之輔助,藉由傳遞訊號、處理數據、儲存學習經驗實現實體世界遠距離無法達成之工作程序,未來的生活型態將是大數據(Big Data)、超連結(Supper-Connectivity)、人工智慧與雲端(Cloud)的逐步整合。

IoT結合AI並透過感測技術之輔助,將創造未來生活型態之科技應用。(圖/123RF)

法國市調公司Yole Developpement亦揭示九大科技應用趨勢,未來會影響的生活模式包括:智能汽車、移動、5G帶寬增加、AR/VR,人工智能/機器學習(AI/ML)、無人駕駛汽車、醫療保健、工業4.0,這將使日常生活對感測器有更多需求和依賴。

IHS Markit預測,物聯網設備市場從2016年17.7億台安裝量,2020年將達到307億台,預期2025年增加到754億台,顯示市場對於IoT的普遍接受度與依賴性與日俱增。

近年來應用於IoT之3D影像感測市場逐漸明朗且廣泛,主要涵蓋工/商業、科學/太空安全、醫療、消費性電子與車用等領域。技術包含近距離的 VCSEL技術(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主要應用於智慧手機,與較長距離的ToF(飛時測距)技術可切入虛擬實境、地圖導航、機器視覺、安全認證、體感操作等領域。

Yole Development預估,全球3D成像與感測器市場規模2016年至2022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約38%,2022年可能超過90億美元,成長性將是2016年的七倍。

感測器在消費電子應用是增長最快的市場,2016-2022年的CAGR達160%,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60億美元。另外,自動化產業的感測器使用比例愈來愈高,如連網汽車電子、自駕車等都對感測器有很高的需求。無人自駕車與工業自動化兩者於 2016 年到 2022 年的CAGR分別為50%與13%,成長性分別居第二及第三位。

目前3D感測技術主要分為立體視覺、結構光、飛時測距(ToF),各技術發展皆已具備商業化應用的水準,現階段的主流技術包括ToF及結構光等。

就功能而言,3D感測主要是利用繞射式光學元件(DOE)、CMOS影像感測器、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等元件的運作,配合不同演算法進行量測與儲存。除可進行人臉辨識,也被應用在ADAS系統,如自駕車及ADAS的 3D感測應用,即是利用光達(LiDAR)測量及感測車輛與外在環境物體間的距離,以達到自動煞車功能,或利用車內的感測技術確認駕駛者的狀態,進行行車監控警示等。

自動煞車功能即是利用光達(LiDAR)測量及感測車輛與外在環境物體間的距離進行煞車動作。(圖/123RF)

無人商店也是3D感測的關鍵應用。這是利用3D感測來進行人臉或物像特徵辨識包括應用在人員進出管制,針對進入商店的人員進行辨識,並附帶計算客流量、客群管理,也能偵測物品移動或轉移,進一步達成商品結帳、庫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甚至分消費特性與行為管理。

3D感測應用極廣,監控或影像辨識的各種應用陸續推出,需求將有爆發性成長。因此包括傳統晶圓代工廠、砷化鎵等化合物晶圓代工廠、磊晶片供應商、光學元件封測廠等上、中、下游產業鏈,可望受惠於3D感測所需之光學元件的代工業務而強勁成長。

3D感測模組硬體廠商、演算法及3D視覺數位訊號處理器(DSP)供應商、提供 3D 景深技術之設計廠商、CMOS 影像感測器及演算法業者等,相關周邊的產業也連動性受惠。隨著AIoT運用普及化,該產業鏈的相關廠商也面臨更多挑戰與機會。

AIoT新時代來臨,對臺灣影響至深,除基本零組件外,串聯各組件之材料至為關鍵。特別是符合高階應用感測器之零組件,與延長機器壽命之構裝方法與特殊材料,將隨新載具增加應用機會。臺廠應積極利用AI的學習與演算,強化產業設計與生產,以及透過智慧系統與服務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此外,AIoT(智慧物聯網)應用通常是少量多樣之高階產品(或應用)而非高量生產,因此對感測器的需求著重具備嚴苛條件下的可靠運作、精準且小型的裝置。隨著人機、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連結協作日趨精密,感測器的任務也從被動監測,演化成主動探測預防型維護、資產控管與數據分析,協助增加生產效率的重要角色。 IoT發展關鍵在於介面間的協作與資訊傳輸,臺灣可運用這項技術結合AI深度學習與演算能力,讓製造業更有效率,並積極拓展貼近生活之交通、醫療、救援、金融服務等相關產業。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總監鄭華琦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