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孝先談AI 製造業最有機會

迎向AI浪潮,被賦予帶領工研院數位轉型與軟硬整合的新任協理余孝先,上任已滿三個月,面對人工智慧的紅紅火火、人才需求孔急,曾經擔任世界第一個中文搜尋網站「蕃薯藤」的技術長,余孝先認為「擁有資料的地方就有機會」,但台灣的AI人才還有機會在哪裡,得先從AI的發展說起。

AlphaGo擊敗南韓棋王無疑是AI發展的新里程碑,台灣該如何掌握這波人工智慧商機是重要課題。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讓電腦做人類做的事,像人一樣具有智慧,有認知、思考的能力,可以整理知識並進行歸納。AI的前身至少可以追溯到1943年的二戰,由英國計算機科學家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破解德軍著名的密碼系統「Enigma」,透過龐大的機器來演算密碼,就是一種人工智慧。不過,「人工智慧」這個字眼則是到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由「人工智慧之父」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提出,那時是AI發展的黃金期,數學家突然發現給電腦一些指令,它們就可以推論出結果,像是解數學方程式、堆積木等等,這本來是人類才能辦到的事情,現在電腦也可以做到,這無疑給了科學家們莫大的鼓舞。

然而,人工智慧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1974左右研究者發現,人工智慧雖然能解數學方程式,卻沒有「常識(common sense)」,無法有效處理日常事務,像天陰要帶傘、走路不要踩到坑洞等等;而1980代日本第五代電腦計畫的成果不如預期,也顯示人工智慧技術還有很多很難突破的地方,這些問題導致AI研究進入多年寒冬。

直到近十年前,深度學習、大量資料的運用、演算法等技術的進步,加上電腦可以支援運算的功力大增,AI在這波春風吹拂下又再度重生。尤其,繼1997年超級電腦Deep Blue打敗了西洋棋世界冠軍帕洛夫,相隔20年,圍棋程式AlphaGO打敗了韓國圍棋九段棋士李世乭,AI從靠運算速度處理10的120次方的變化、大幅躍進到藉由巧妙的演算法,可以處理10的700次方變化,無疑締造了AI的新里程碑。

根據IDC在2016年的預估,AI產值規模會從2014年的172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48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3.1%,顯見AI的餅有多大。「受到重大技術突破影響的地方才會有新機會。」余孝先認為,AI的應用雖然廣泛,但不是每個領域台灣都有機會,以目前來看,製造業是最有希望的,台灣的製造業不但強,而且擁有自己的資料,這些資料都可以用來做AI訓練。

他建議政府可以從制高點來看、建立Top-Down的國家級AI規劃,讓各方的努力產生綜效,「就像要生產車子一樣,要弄清楚要做什麼車,然後再把每個次系統定義好、制定好規格,才不會有人做出吉普車的傳動系統、轎車的車殼、卡車的引擎,這樣就沒辦法把這些次系統兜成一台車。」把專家找進來想辦法,讓每個領域各司其職,余孝先認為這才是台灣發展、做大AI產業的好辦法。

余孝先小檔案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