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正加速落地,AI與數據分析已融入藥物研發、臨床診斷與照護服務,帶動醫療服務模式創新轉型,產業鏈逐漸成型。工研院「創新週」系列活動之一「智慧醫療產業創新研討會」,邀集生醫領域專家探討AI科技如何驅動產業升級,共同規劃未來健康生活的新藍圖。

醫療創新常被比喻為一場接力賽,由醫院提出需求,研究機構開發與轉譯技術,交棒產業商品化,最終回到臨床造福民眾。在智慧醫療推展中,這場接力更依賴AI、數據分析與跨域合作,才能加速落地,推動醫療轉型。工研院舉辦 「智慧醫療產業創新研討會」,邀集產研醫專家探討AI醫療數位轉型、醫材與晶片跨域整合及精準醫療的最新進展,也勾勒出產研醫協作的新模式,為「健康臺灣」布局下一波產業成長動能。
AI醫療浪潮 打造診療與健康照護新典範
生成式AI正驅動智慧醫療加速落地,不僅提升醫療照護的效率與精準度,也推動健康管理再進化。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組長沈家平認為,AI已從理解文字指令走向影像認知與動作執行,未來若能整合感知與行為,將成為推動醫療數位轉型的關鍵力量。
沈家平指出,工研院已從四大方向布局醫療數位轉型。首先是建立軟體醫材平台(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SaMD),逐步跨越醫療流程整合與臨床信任的門檻。其次是大型模型應用,例如工研院研發的「MedBobi 2.0」,能自動生成病歷,減輕醫護文書負擔;隨著導入AI代理人,將進化為臨床智慧助理,協助跨任務協作並參與決策支持。目前工研院已與多家醫院合作建立語料資料庫,並朝向全國共享平台推進。
第三項是AI藥物開發,傳統藥物研發平均耗時10年以上、投入數十億美元,如今透過演算法快速篩選分子,可大幅縮短研發週期。最後,是建立生物資訊平台,結合臨床資料庫,有助於加速推動個人化與精準醫療,讓治療計畫更貼近患者需求,進一步提升醫療品質與效率。
智慧醫材×晶片科技 驅動健康產業的關鍵引擎
隨著AI快速發展,晶片科技正迎來百花齊放的新局面。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王兆麟指出,晶片具有「大量製造」特性,而醫材需求則偏向「個人化與少量多樣」。在經濟部技術司「晶創計畫」推動下,晶片結合生成式AI等關鍵技術,展現高速運算與精準分析的優勢,在醫療影像判讀、疾病預測與精準治療等應用情境中發揮綜效,為健康醫療跨域應用開啟全新契機。
工研院為高齡與慢性病患者研發「穿戴式肌電感測裝置」,透過回饋刺激協助帕金森氏症患者改善步態、銀髮族復健,也應用於運動科學,如內嵌晶片護膝監測跑者肌肉。此外,工研院研發全球首創「超音波貼片」,體積輕巧,可非侵入量測肺動脈血流速、心輸出量與心跳,用於評估心血管狀況,也是國內首件整合超音波技術的可攜式自製晶片。
工研院深耕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能透過人體「自然通道」檢測,應用於皮膚、腸鏡與腦部導航,未來可望推進失智早期診斷、耳科植入、婦科檢測,甚至跨足工業精密檢測。「雷射間質熱治療(LITT)」技術,則透過細針微創導入並搭配晶片溫控,能精準燒灼病灶,降低手術風險與侵入性,適用於腦癌與癲癇治療,展現AI與晶片科技在醫材創新的突破潛力。
AI解鎖個人化精準醫療 成果亮眼
工研院生醫所技術長周民元指出,再生醫學涵蓋細胞與基因療法等核心技術,正重塑傳統醫療模式,為癌症、神經退化與罕見疾病治療帶來突破,也為重症患者燃起新希望。他表示,AI的導入有助提升研發效率,加快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與產業,成為推升再生醫療的重要助力。
周民元指出,2026年「再生醫療雙法」即將上路,對相關技術與產業提出更嚴格規範。為推動再生醫療創新應用,工研院打造細胞療法一站式服務,透過AI 優化研究成果進入臨床,從細胞分離、儲存、生產到臨床試驗申請與上市,全程提供支援。
工研院亦成立五大技術團隊,鎖定基因工程、細胞生產機台、核酸檢測、免疫細胞製程、外泌體工程與癌症免疫療法,已開發出個人化細胞製程機台、間質幹細胞(MSC)臨床應用、外泌體與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小干擾 RNA 藥物平台,以及脂質奈米粒(LNP)應用於免疫細胞改造,均為生醫結合AI智慧醫療技術的成果展現。
截至2024年8月,全球已有16項細胞與基因治療產品獲准上市,其中臺大以腺相關病毒(AAV)技術成功打入國際市場,顯示產業鏈逐漸成形。
產研醫跨域合作 實現智慧醫療落地應用
工研院副總暨生醫所所長莊曜宇表示,隨著AI科技迅速發展,我國已邁入智慧醫療時代。創新往往從臨床需求出發,經技術研發、產業化到臨床應用,全程就是一場跨域合作。工研院開發的「智慧射頻熱消融系統 iRFA」正是一個成功案例。
他指出,全球首創的iRFA結合微創手術、超音波影像與演算法,能自動界定消融範圍,協助醫師即時判斷完整性,有效降低腫瘤復發風險。此系統於2023年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與愛迪生獎,同時成功技轉仁寶電腦,展開肝臟腫瘤臨床應用。目前已取得TFDA與美國FDA 510(k)認證,並於2024年納入健保給付,促成仁寶與臺大醫院設立「臺大仁寶射頻消融訓練中心」,實現創新技術從研發到臨床的無縫接軌。
仁寶電腦執行副總經理彭聖華表示,高齡化與COVID-19疫情為全球醫療體系帶來巨大挑戰,也凸顯了轉型的迫切性。他強調,未來的醫療必須走向數位化與智慧化,透過AI提升臨床效率,並將服務從醫院延伸至社區與家庭,才能應對時代的需求。這正是仁寶積極投入智慧醫療,並透過技轉智慧射頻熱消融(iRFA)技術展現其決心的原因。
在具體布局上,硬體方面,仁寶運用ICT核心技術,開發超音波、腦波檢測、呼吸器及熱消融系統等產品,鎖定亞洲與美國市場。前瞻領域方面,集團也切入細胞與幹細胞療法,投入癌症治療與臨床試驗,並導入AI與量子計算以加速創新。
為讓技術真正落地,仁寶更承接瑞芳區域醫院開發案,攜手新北市府規畫興建「瑞芳醫療長照大樓」,目標是將其打造成智慧醫院的示範點。彭聖華坦言,從科技業跨足醫療的過程充滿挑戰,但公司已從中累積了寶貴經驗與專業人才。他總結道,智慧醫療成功的關鍵,在於建立強大的數據平台,串聯起從醫院到社區的照護鏈,實現真正的普及化應用。
從治療到預防 全民邁向健康管理新時代
在高齡化、醫療成本上升與人力短缺壓力下,醫療機構的數位轉型與AI應用已成必然趨勢。臺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指出,智慧醫療正從治療走向預防,核心目標在於延緩老化、延長健康壽命。然而,產業仍面臨「數位鴻溝」與「創新障礙」,需建立跨域合作平台,打破醫院資訊孤島,以及強化個人化數位健康工具,逐步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智慧照護模式。
吳明賢強調,臺灣擁有強大ICT能量與健保、基因資料庫等珍貴數據資產,在全球醫療體系中相對少見,是發展智慧醫療的重要優勢。然而,數據規範不足、跨域整合有限、醫師與工程師溝通隔閡,以及技術商品化挑戰,都是智慧醫療邁向國際前須突破的瓶頸。
他分享,臺大醫院自2017年成立智慧醫療中心以來,已建置涵蓋總院與分院的「醫整庫」,整合病人資料後發展多項AI成果,例如,AI可用於早期發現胰臟癌以及大腸鏡可即時判斷治療需求與檢查品質,生成式AI也投入病歷生成與疾病編碼。他強調,AI的價值不僅在於提升診斷率,更有助改善病人預後、減輕醫師負擔。
隨著醫療模式由治療轉向健康管理,產業與制度也必須同步演進:醫師應在產品設計初期參與,政府則需加速法規的更新,才能確保創新順利落地。
「未來的解答就在智慧醫療,」吳明賢語重心長地說。臺灣唯有跨越制度與人才的隔閡,把醫療與ICT的雙重優勢匯聚起來,才能孕育出下一座「護國神山」,引領健康產業走向國際舞台。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