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WaJe™ 重啟橡膠再生旅程

全球每年約產出3,000萬噸廢輪胎,展開約可繞赤道50圈,這些黑色巨環無法自然分解,焚燒或掩埋都會造成環境問題。工研院開發的「AI優化高活性廢輪胎水刀清胎製程技術(AI-WaJe™)」,以高能超快流體方式達成化學硫鍵斷鏈,將廢輪胎轉化為高活性的再生橡膠,實現「從輪胎到輪胎」的高值化循環,並獲2025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提高膠粉活性,是輪胎循環經濟的關鍵門檻。

輪胎的使用壽命有限,卻無法輕易再生。臺灣廢輪胎回收率雖高達9成,但現行技術多停留在機械破碎與裂解階段:回收鋼絲、製成瀝青添加物或PU跑道等降階應用。這些再利用形式雖具環保意義,卻屬低值應用。要讓廢胎回到全新輪胎,必須解決一個核心問題,橡膠活性。

打破過度交聯 讓廢胎循環再生

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組長王仁傑解釋,白話理解活性的意思,就是橡膠能夠再被塑形,重新和其他東西結合起來,如果活性太低,就是「死的料」,很難再變回原料,和其他橡膠融合,再製為輪胎。原因就於輪胎在使用過程中,分子鏈會持續增長,稱為分子鏈的「過度交聯」,這會讓輪胎愈來愈硬,活性就愈來愈低。

臺灣處理廢輪胎主要採用破碎法,用機器將輪胎攪碎後,把鋼絲分離出來。「破碎法只是將讓輪胎變細碎,卻沒有解決過度交聯的問題,」王仁傑指出,需要將膠粉再做表面化學改質,才能將過度交聯的分子鏈打斷,讓它可以和別人重新「手牽手」,但如此又多一道處理工序。

「提高膠粉活性,是輪胎循環經濟的關鍵門檻。要讓廢輪胎真正回到原產業鏈,就必須從材料層級重新設計,」王仁傑說。

從挖隧道到切割輪胎的水刀技術

這項技術的起點,來自一位土木工程師的跨界轉身。

水刀專家鄭品聰是土木工程背景,畢業後曾在政府單位擔任公務員,專門研究橋梁隧道,當時單位希望他去研究隧道工程,於是他到臺大土木所攻讀博士,鎖定水刀技術用於開挖隧道岩體。

「我在臺大整整熬了8年!」鄭品聰從土木一路鑽研到機械、化工、物理、應用力學,為他打下扎實的跨領域基礎。2003年臺大畢業後,他組裝了一台大流量高功率的水刀設備,準備用在土木工程上,但對當時的市場來說仍然太過新穎,他思考如何把這項技術在臺灣扎根,從文獻中,他發現國外有人測試用水刀將廢輪胎切割成膠片,於是2005年底將水刀技術轉向廢輪胎的回收處理。

「全球橡膠產量高達7成都用在輪胎上,如果能讓舊輪胎變成新輪胎的原料,這有多帥啊!」這樣一個單純的想法,讓鄭品聰一頭栽進廢輪胎處理研究領域。

突如其來的靈光乍現,開啟了鄭品聰長達20年的探索。自2005年投入水刀領域,從可行性研究開始,不斷完善數據、經驗與機制行為,2021年鄭品聰加入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在政府支持下,完成最終成果,並於2025年衍生成立新創公司「奇妙水循環材料科技」。

水刀對橡膠產生強烈的局部能量密度與瞬時熱效應,微尺度的衝擊能切斷過交聯的分子鏈,膠粉會
重新回到有活性的狀態。

用物理粉碎取代化學改質 提高橡膠活性

為什麼水刀切割可以提高橡膠活性?王仁傑表示,一般人對水刀的印象,就是將能量極端集中,可用來切割各種堅硬材料,但這與破碎法一樣,只是切斷橡膠,無法切斷分子鏈。團隊改以高壓高速的旋轉槍頭,用強而有力的水霧取代水柱,槍頭一共有6個噴嘴,每個噴嘴轉速一分鐘達6,000轉,6個噴嘴每分鐘就有3萬6,000次的切割,「它走過的地方幾乎寸草不生。」

因著這樣高速的碰撞,水刀對橡膠產生強烈的局部能量密度與瞬時熱效應,這種微尺度的衝擊能切斷過度交聯的分子鏈,膠粉會重新回到有活性的狀態,「這個技術最大的亮點,就是用表面的物理方式取代內在的化學改質,」王仁傑說。

「這正是水神奇的地方!」一開始鄭品聰也不知道水有這個奇妙能力,直到做出高活性膠粉後,發現表面的物理切割竟然產生內在的化學變化,於是他從結果反推,花了2年時間,與團隊反覆測試不同壓力、噴嘴角度與流速,逐一確認水刀提高橡膠活性的關鍵參數,確保不同參數設定,所能產生不同活性的膠粉。

運用AI演算 找出最佳施作參數

鄭品聰更進一步與團隊開發出全球首創的「專家系統模組」,由過去累積的豐富數據建立一套AI演算法,可根據需要的活性程度,建議施作參數。目前國際大廠的膠粉相對活性率約20%至30%,只能用於瀝青材料或PU跑道,工研院卻高達79%,遠超同類技術水準,也滿足國際輪胎大廠對再生膠粉需大於43%的高相對活性需求標準。除可再製輪胎,未來還可用在隔震綠建材、綠色運動器具材等高值產品上。

高壓水刀切割的機台,也是鄭品聰與團隊從無到有自行設計打造。除了水刀主機,還搭配特殊的輪胎夾製具,可以靈活張開,不需要更換模具,就能適應10至24吋全尺寸輪胎夾持。目前處理一個大卡車輪胎,只需6分鐘,是傳統機械破碎法的十分之一。

水刀處理廢胎 搶攻一年7,000條產線商機

根據研調機構Stratistics報告估計,全球輪胎回收下游產品收入在2024年達45.7億美元,2030年增長至56.9億美元,平均年複合成長率約3.7%,廢胎處理已經是一門「好生意」。其中,高壓水刀處理廢輪胎仍屬新興技術,主要廠商包括義大利的Rubber Jet Valley與匈牙利的Hot & Cold Therm,前者標榜可處理直徑達4公尺的巨型礦用輪胎;後者則標榜在常溫封閉環境下處理,避免高溫與化學汙染,目標都在推動輪胎產業的循環經濟。

奇妙水循環材料科技公司成立後,董事長鄭品聰正著手建立示範產線,不只水刀,還要納入機器人和機械手臂及AI。現行製程一條產線1年可處理4,500噸的卡車級廢輪胎,若以全球每年3,000萬噸廢輪胎計算,有7,000條產線的商機。

鄭品聰表示,未來公司商業模式有兩個方向,一是和輪胎製造商、廢輪胎處理商和輪胎進口商、汽車製造商等業者多方合作,合資、入股或策略聯盟都歡迎,現已和多家輪胎大廠接洽中。二是幫輪胎大廠研究生產配方與代工處理,這項技術生產的膠粉耐磨性特別好,適合重車或比油車更重的電動車,由於輪胎原料比例是各家輪胎大廠機密,未來奇妙水可協助輪胎廠,客製優質再生膠粉製成輪胎。

鄭品聰還有更大的願景,他認為像橡膠這種高分子材料,具高彈性與耐候特性,當面對未來極端氣候或太空環境時,將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因此他現在的研究不只可用在橡膠,未來在超新材料和生醫領域也有發揮空間。

今年64歲的他,扛起一個新事業需要不小勇氣,但他有感而發:「人的一生無法預測,但我如果沒有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就不會有後面的奇蹟。」當高壓水刀劃過廢棄輪胎的瞬間,黑色橡膠重啟生命循環,這場由水與能量撞擊的革命,正在改寫材料科學與循環經濟的未來。

(本文是由作者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