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驅動軟實力創新

台灣近幾年討論產業升級轉型,最普遍的思維就是需要從效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或是從硬體優勢精進為軟硬整合。但哈佛管理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曾建議,要槓桿現有優勢,與創新的能量形成加乘綜效,也就是以「效率驅動×創新驅動」形成特殊優勢。

舉例而言,台灣現有最大的優勢產業是ICT產業,其中半導體為領頭羊,未來包含大數據分析、AR/VR、自駕車、機器人等應用,都需要更先進半導體技術支撐。因此美國蘋果和日本軟銀等、甚至中國整個國家政策,都將半導體視為未來極關鍵技術項目。 

延伸相似的加乘綜效思維,台灣需要軟硬整合的另一種詮釋,跳脫「軟體+硬體」的框架,轉化為「軟實力×硬實力」。軟實力包含各行業及應用的專業知識,硬實力則包含各種硬體或軟體技術,彼此有加乘效益,兩者皆強或是互補可以互相提升整體競爭力,但單方面太弱則可能拉下另一方面的優勢。

美國GE Digital新成立的軟硬整合先鋒部隊在2014年推出Predix,成為一個資料分析與預測服務平台,目標為成為工業界的Android平台,讓企業客戶按照需求設計客製化應用解決方案。Predix最大的軟實力來自於GE累積各種工業設備及使用環境多年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例如飛機引擎與鑽井設備等,建立由營運監控進化到維修預測的應用服務型系統軟體。

在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上,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發展軟實力的關鍵技術。AI應用產業涵蓋金融、醫藥、診斷、工業、通訊、法律、科學、遊戲等,市場預估2019年將達約500億美元,複合成長率為23.1%,以財務金融(占28%)、健康照護(19%)、零售(17%)、製造(14%)為主力。全球科技大國均已對人工智慧擬定中長期發展政策,自動行走系統、智慧機器人、自然語言解析為主要技術研發重點。

由於在產業和市場規模上,台灣許多科技和傳統產業未來難與其他國家競爭,應該將「AI×」做為發展軟實力的創新驅動「乘法」因子,在幾個具世界潮流的應用領域,藉由產業專業知識與ICT技術,將人工智慧融合在各種應用服務系統,例如AI×智慧交通、AI×智慧製造、AI×健康醫療、AI×智慧零售、AI×智慧旅遊等應用服務面,發揮軟硬整合的加乘綜效。

舉AI×智慧交通為例,工研院已與企業和地方政府進行多項前瞻技術場域驗證,包含路口安全警示系統、行車與停車位導引系統、安全監控、自動駕駛車等應用,應以台灣特殊的生活習慣、多元化語言與複雜交通環境作為試驗點,多做些使用者行為研究,再融入AI技術與交通載具和管制系統結合成服務平台,未來可以解決台灣在地交通問題,並在海外市場因應當地環境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

AI×也可以連結科技業與服務業,例如推動AI技術結合商業服務模式,透過虛擬服務機器人互動對話提供客戶所需的資訊,經利用區塊鏈技術驗證身分後,協助進行各樣交易和服務,並透過大數據分析與深度學習,提升機器人客戶服務準確度與滿意度,並降低服務成本。

最後,台灣可以設定幾項重大社會挑戰的徵題競賽,讓產官學研各界跨域組隊提供以「AI×」的在地需求解決方案,以4P公私民合夥機制(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的方式促進數位人才培育與活化新舊產業的創新創業動能。

 

 

(本文經蘇孟宗授權轉載,並於2017/1/6刊載於「經濟日報《AI×…驅動軟實力創新》」)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