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 進入平民化時代

隨著生成式AI的廣泛應用,AI已走下科學神壇,進入百工百業、日常生活,任何人都有機會因AI而受惠。看來好似橫空出世的AI,其實早在1956年,人類世界就已第一次出現「人工智慧」這個名詞,至今已有68年歷史。這些年AI開始受到廣泛矚目,起源於2010年,機器學習技術有了重大突破,開始產生革命性影響。

從產業應用到個人助理,AI平民化的時代已經到來。(圖/123RF)

工研院執行副總暨總營運長余孝先表示,當時工研院就已看到這個趨勢,在2013年加大AI投入力道,身為國家智庫,也在2015年提出3個策略:第一是產業AI化,就是產業導入AI提升競爭力;第二是AI產業化,當愈來愈多產業導入AI,AI本身也形成一個產業,出現各式技術及應用供應者;第三是AI平民化,AI不只有企業可用,一般人也能參與,就像ChatGPT一樣。「產業AI化」與「AI產業化」也被納入政府的「AI行動計畫」當中。

「近年生成式AI大熱之後,大家開始體會到AI平民化的時代已經到來。」余孝先比喻,好比當年美國淘金熱,第一波賺錢都是賣鏟子的人,有了鏟子才能挖金子,對應到現在AI發展,第一波賺錢的人,是做訓練晶片或伺服器的業者,隨著愈來愈多企業購置設備,AI也開始深入百工百業,每個人都可能因為AI而受惠。

化學材料業導入AI 留才是關鍵

「沒有AI,一定會被淘汰!」臺灣老牌石化業李長榮集團近年轉型半導體材料,總裁李謀偉表示,李長榮早在7、8年前就開始導入AI,像是運用AI預測原料及市場趨勢,作為產品採購和庫存依據,目前已有86%的可靠度,每年貢獻2%的採購利潤,比知名國際顧問公司預測得還精準,「關鍵就是我有8年累積的大數據。」

李長榮也在工廠機器建置感測器,目前預測維運數據的精準度高達88.9%,預測產品品質的精準度更高達94.64%。目標是希望預測工廠未來8小時的生產參數,打造關燈工廠;還要幫每位新進員工配一台機器人,「就像《星際大戰》裡的R2D2機器人一樣,可以立即給出建議,讓菜鳥瞬間變老鳥。」李謀偉認真地說。

李謀偉發現,不論國內或國外,化學材料業導入AI的比例很低,主要是因這個產業聽起來一點也不「酷」,資料科學家留不住,「這正是臺灣的機會。」李謀偉希望組織跨公司的AI公司,讓臺灣有機會把AI產業做起來,根本解決人才問題。

企業導入AI重點 搞定繁瑣耗時庶務

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觀察,現在每個企業都知道要用AI,但根本問題是不知如何用。目前企業導入AI有兩條路,一是用雲端,但有資料隱私洩漏的問題;二是用本地端,過去建置設備費用高昂,但隨著伺服器愈趨平價,就像Email系統一樣,如今每個企業都能負擔,「很快AI走入Edge(邊緣運算)端也是必然!」

群聯在2023年發表平民版AI解決方案「aiDAPTIV +」,僅新臺幣300萬元的設備就能訓練大語言模型。他認為,企業導入AI的重點,不在於解決高深的學問技術,而是用來搞定平日繁瑣耗時的「庶務」,這才是企業最需要AI幫忙的地方。

目前群聯已累積200多個場域驗證(POC),比如運用AI快速整理簡報內容、摘要演講重點,也和醫院合作,將醫生看診內容快速整理成病歷,讓醫生有更多時間與病人溝通;也與新光醫院合作,訓練AI判斷正子斷層造影影像,減少醫生因疲勞而出現解讀錯誤的可能。

「如今社會需要大量的AI工程師,要從學校和職場訓練開始做起,」潘健成表示,如果學校能入手平民版的AI設備,不僅學生受惠,還能開課讓業界人士進修,以此培養大量AI人才,讓技術根留臺灣,「以前臺灣PC做到全球第一,AI可能是臺灣另一個機會。」

醫院數位轉型 以AI科技造福人類

臺中榮民總醫院連續3年入選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全球智慧醫院300強,2024年更一舉挺進全球百大智慧醫院,成為全臺唯一。這項榮譽,正是一連串數位轉型的善果。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認為,AI用在醫療產業,是重要議題。

由於偏鄉交通不便,急重症患者可能在救護車送醫途中就失去生命徵象,臺中榮總善用臺灣成熟的資通訊技術,在埔里分院的救護車安裝攝影機監視器,病人一上車就貼上心電圖貼片,並連接病患影像監視器,沿路一直發送訊號,同時透過定位資訊,讓急診室人員隨時掌握病患狀況及到達時間,提升救護效率。

為了不讓訊號斷線,臺中榮總還和中華電信合作,在救護車行駛路線上布建5G裝置,至今已拯救近400位病人,「透過臺灣自有的AIoT裝置,開出一條智慧型5G救護車廊道。」陳適安說,臺中榮總用智慧醫療證明了,AI不是甚麼酷炫技術,而是真正走入百工百業,造福人類的實用科技。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