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看全球智慧城市的應用趨勢

根據聯合國統計,1950年全球僅30%人口居住在都市,若都市人口持續增長,預估至2050年,全球將超過70%以上人口,居住於僅占世界陸地面積2%的城市。全球都市人口集中化將帶來城市發展隱憂,例如能源耗竭、資源分配不均、環境汙染及交通壅塞等問題。

智慧城市中的系統能藉由AI技術升級及串接來協作。(圖/123RF)

放眼全球,人口高度聚集於都市,主要原因是就業機會。聯合國早在70年代即指出,全球「都市人口比率」與「人均國民生產毛額」的相關係數為0.81,在統計上顯示兩數值高度相關,我國主計總處統計臺灣近20年此相關係數達0.93,表示我國都市化程度與經濟成長的關聯性高於國際平均水準,這些數據意味著,城市對鄉村具有極大的磁吸效應,都市化帶來超出環境負載力的問題,讓我們思索到「城市管理」儼然已成為各國最重要的發展課題。

從社會面、科技面、經濟面以及政策面四個面向,可看到其驅動各國積極發展智慧城市的動力,除了全球城市人口集中化趨勢外,工業城市興起、大廠觀望智慧城市商機、各國積極祭出智慧城市政策,欲搶得發展先機,驅使智慧城市議題獲得關注。根據市調機構IDC發布「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Worldwide Semiannual Smart Cities Spending Guide)報告,IDC預測2019年全球智慧城市計劃的支出將達到958億美元,比2018年增長17.7%,至2022年更將上看至1,580億美元。 2019年將獲得最多資金投注的智慧城市應用,包括視覺監控、先進交通、智慧照明和智慧交通管理,將占全球支出的34%。

然而在諸多新興科技之中,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無疑是近年全球熱議的話題,研究機構Gartner亦表示,在2019年十大策略性科技趨勢中,AI技術無疑將是未來十年最具顛覆性產業的技術,具爆發性成長的潛力。從思科(Cisco)2019年發表智慧城市的十大發展趨勢,及美國全國城市聯盟(National League of Cities,NLC)提出未來智慧城市應用報告中,都可窺探出發展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即是收集更多更好的數據。而AI與數據的結合,將帶動四大應用趨勢。

AI將學習人們如何應用城市資料
城市擁有大量原始數據,例如大眾交通工具銷售紀錄、警察巡檢報告、即時道路和氣象資訊。AI技術可識別大量視頻和照片,有助於分析原始數據。

AI可優化城市基礎設施
由於個人、公司和政府機構間缺乏即時訊息溝通,因此大量現有的公共基礎設施並未獲得充分利用或效率不彰,例如INRIX分析紐約市駕駛每年平均花費107個小時尋找停車位,Google旗下導航App「Waze」則利用駕駛提供的交通即時數據,提供更順暢的行車路線,目標是每天幫助駕駛省下5分鐘。

交通信號自動控制技術
交通信號自動控制技術是運用即時交通數據來調整交通信號燈時間。根據美國運輸部數據顯示,此技術可將旅行時間縮短10%以上,有鑑於交通壅堵使國家浪費872億美元的燃料和生產力,因此許多城市和公司皆積極部署此項技術。例如,匹茲堡安裝的Surtrac智慧交通信號,將高峰時段旅行時間減少25%,並將停車次數減少多達53%。

AI將改善公共安全
布建於城市的傳感器和攝影鏡頭,可讓執法部門運用其資料加上車牌辨識功能(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LPR)技術,來查找失竊車輛並跟蹤罪犯,此外救護車和消防車則可透過智慧交通號誌改善交通流量,可更快且安全地抵達事故現場。

智慧城市的願景是「透過數據完全串聯及互通,整合多項都市功能,提高能源與資源使用效率,導向可持續改善之都市運營;同時顧及市民健康與安全,提高城市居民之生活品質,邁向永續發展之城市」。倘若城市各種系統能藉著AI技術升級及串接來協作,將帶來巨大的營收效益,但仍須關注其技術應用在智慧城市的成熟度,階段性的導入解決方案,滾動式修正其應用措施,方能獲得長期計畫投入。

由於AI為目前我國重要培育的新興科技,需資金、人才及技術等穩定預算挹注,並透過標竿智慧城市全球發展,了解AI技術於其他國家發展的優劣處,進而挖掘我國政策與需求缺口,可作為未來政府或廠商投注資源的標的。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蔡郁薇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