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IoT)的應用場景有很多,在工業製造方面的應用是其中一種類型
在台灣工業從「勞動密集」轉型到「創新為本」的過程中,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智慧生活、優質健康生活和永續環境等領域貢獻良多。
隨著雲端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在日前宣布,大中華區首座AWS IoT Lab物聯網實驗室將在台北開幕,幫助客戶加速設計和部署物聯網(IoT)應用設計和發展,工研院也宣布與AWS合作,來解決智慧製造所帶來的雲端需求。
oT實驗室工程師將與工研院工程團隊合作,整合現有的虛擬多軸(VMX)製造平台與AWS雲端服務,AWS雲端服務將納入工研院開發的更多智慧製造應用軟體,且鼓勵智慧工廠將數據存放在AWS端。
「工研院的目標並不是只是要打造一個智慧工廠給大家看,」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副組長彭達仁這麼說,「而是希望把工研院的解決方案擴散到各種不同的製造項目應用之中。這也是在2019年工研院最重要的目標。」
做到數據「可視化」,效能提升將近20%
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主任陳來勝表示,目前在每一種行業、每一個廠商,發展智慧製造的基礎與進度都不太相同。
但是整體而言,多數的工廠目前都還在布建感測器、資料搜集的階段,距離真正導入人工智慧(AI)的智慧工廠,還有非常大的一段距離。但是,在完成資料搜集之後,只要妥善將資料「可視化」,其實也能為工廠帶來很大幅度的效益提升。
也就是說,只要妥善建置力量、震動與溫度感測器,並將數據即時顯示在中控看板上,讓專業人員、經理人可以快速了解工廠運作的狀況,並且在第一時間做出最適宜的決策。如此,便已經可以對目前的工業產線效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陳來勝指出,只要做到以上數據「可視化」,各產業的生產線大概都能將效能提升10%~20%。
人類手工難以取代,金屬製品率先轉型智慧製造
「人的眼睛不是很好、觸覺不是很好……可是整個整合在一起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狀態;說實話,不管怎麼講,人還是最聰明的。」陳來勝這麼認為。
也就是說,目前在某些製造領域,例如布料、皮革等等軟性材料的處理上,機器手臂能夠應用的範圍還是有很大的侷限。這也是智慧製造率先由金屬製品的基礎製造業導入的原因。
目前,工研院的首要推廣方向是在工具機這樣的設備製造廠商上,開始推動智慧製造相關技術的導入工作。其中,也包含汽車與航太的關鍵零組件、3C模具等等,會從一些金屬製品的基礎製造產業開始推動。
(本文經數位時代授權轉載,《亞馬遜AWS揪工研院搶進智慧工廠,打造更多IoT新場景》,)
原始出處: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2511/aws-itri-smart-fa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