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韌帶支架 與人體共生

集工研院生醫與材料領域,與紡織所三方之力開發的「仿生韌帶支架」,兼顧高強度和生物相容性,讓原先一條不到20元的鞋帶,加值為8萬元的人工韌帶,助攻臺灣紡織業跨足高值化醫材領域,獲得2025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肯定。

「仿生韌帶支架」,兼顧高強度和生物相容性,助攻臺灣紡織業跨足高值化醫材領域。

在運動醫學的世界裡,韌帶是最脆弱也最昂貴的「橡皮筋」。它連接著骨與骨,支撐每一次行走、跳躍與轉身,但當這條線斷裂,人幾乎無法正常行走,活動大幅受限。全球每年有超過100萬例的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斷裂手術,其中約有4%至6%的患者在5年內再度接受重建,原因之一是人工韌帶雖強,卻不「親」,容易產生相容性的問題。

「醫師聽到人工韌帶,通常會更審慎的評估,」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專案副組長蔡佩宜說。
蔡佩宜表示,韌帶需求很大,人體只要有關節的地方就有韌帶,其中又以位於膝蓋的前後十字韌帶市場最大,因為膝關節磨損機會最多,其他還有肩關節、脊椎、跟腱等部位,也有韌帶修復的需求,像阿基里斯腱就是運動員常發生斷裂的位置,醫界一直在尋找完美的人工韌帶,商機不小。

傳統人工韌帶大多採用聚丙烯(PP)或聚酯塑料(PET)等,支撐強度雖高,但生物相容性卻不夠,用久甚至還會產生斷裂或愈拉愈長的問題,造成關節發炎、紅腫疼痛,時間一長就要更換。因為這些問題,有些醫生偏好採用病人的自體韌帶,雖然解決生物相容性問題,但也會犧牲另一個部位的韌帶。

這是一道醫學界長達半世紀未解的題。現在,臺灣的紡織業可能改寫答案。
「紡織品同樣也有強度和力學需求,以及延展彈性,很適合拿來當作體內韌帶使用,」蔡佩宜說,臺灣有很強的紡織產業,正可以鏈結廠商能量,一起往高階醫材邁進,於是團隊決定投入人工韌帶研發。

三管齊下 兼顧強度與生物相容性

「基於過去臨床上人工韌帶的痛點,我們知道力學做得再強也沒用,細胞長不上去,就很難改善這個問題」。」蔡佩宜指出,以前人工韌帶的概念都是從力學角度思考,但團隊認為,人工韌帶還有細胞生長的重點,如果在PET材料上,可以順利生長韌帶細胞,「就可以變成一個仿生韌帶,更接近原生組織。」

為此,工研院從3個方向下手,首先在材料上,為了提高生物相容性,由PET改為複合材料。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專案經理黃志傑指出,由於韌帶兩端接在骨頭上,必須具備骨的親和性,於是團隊在PET中添加與骨頭成分相近的生物陶瓷,骨細胞自然就會靠近貼附生長,把整個韌帶包覆起來,更加穩固。

第二在編織結構上,早期人工韌帶為了追求強度,編織緊密,沒有留下孔隙讓細胞可以生長,因此團隊把孔洞變大,創造孔隙,但又怕孔洞一大強度變弱,因此團隊將PET原料抽成兩種不同纖維的紗線:高強力紗線維持強度,可承受300公斤以上的力道,一般紗線則製造孔洞結構,兩者彼此互相搭配,兼顧細胞親和性和強度。

最後還要做表面處理,在人工韌帶表面塗佈膠原蛋白,創造細胞更喜歡生長的環境。黃志傑比喻,多孔結構就像留了房間給細胞住,但細胞不喜歡住進去(指PET材質),這層膠原蛋白就好比「細胞的肥料」,讓新生細胞願意攀附、延展,最終在整條韌帶上形成穩定的生物層。

材料、紡織與生醫三方聯手 跨領域整合

這項技術集合了工研院生醫與材化領域,以及紡織所的專長,先研究材料,再發展編織結構,最後做膠原蛋白的塗佈。黃志傑認為,研發最大挑戰在於,「這是一個跨領域整合的技術!」從材料、編織到最後的生醫塗佈,全都要配合在一起,才有最終成果。

「但整個過程牽一髮動全身,所有變因都相互混雜在一起。」黃志傑透露,第一關在材料上,光是PET混合生物陶瓷的黃金配方比例,團隊就卡關了一整年。「最痛苦的是,每當材料改變,就會連帶影響後續的編織結構,」黃志傑說,像是改變了纖維直徑,孔洞大小和強度馬上跟著變動,於是團隊又要重新研究編織,又花了整整一年時間。

4年的實驗、無數次的配方調整、編織與塗佈後,團隊終於成功做出一條能與細胞共生的人工韌帶。其強度可承受300公斤以上拉力,足以支撐一般運動所需,同時具備高親合性與抗發炎特性。「這條韌帶背後的真正創新,不只在於科學,更在於跨域,單一領域都無法達到這樣好的效果,」黃志傑說。

臺灣紡織產業實力強大,可鏈結廠商能量一起往高階醫材邁進,團隊積極投入人工韌帶研發。

跨入高階醫材 助攻傳統紡織業轉型

臺灣的紡織業曾是出口創匯的驕傲,從運動服飾到機能布料,是國際運動與戶外品牌的有力後援。但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與低價壓力,業者必須不斷求新求變,朝高值產品邁進,而人工韌帶正為紡織產業開啟嶄新的發展之路。

工研院合作夥伴新光合纖技術長鄒國台表示,「新光一直以來都想轉型!」因此當初一聽到人工韌帶便很有興趣,連董事長都大力支持,這也是新光第一次跨入生醫領域。

「早在10幾年前,新光便研發出穩定性高、韌性好的高強度纖維,」鄒國台充滿自信的說,就連一般PET最廣泛使用的銻觸媒,由於在高溫下會融出重金屬「銻」,新光也研發出獨家的鈦觸媒取代。因此工研院人工韌帶技術,從研發之初就與新光合纖合作PET材料。

鄒國台解釋,新光在PET材料上技術純熟,也早已商業化應用在市場其他產品上,這次只須根據工研院需求,調整製程參數條件,提供不同規格的高強度PET紗線即可,「不需大幅改變,就能從傳產跨入高值的生醫領域,以後不用再拚量拚低價,」鄒國台有感而發。

蔡佩宜認為,新光不只技術專業,配合度也高,對於團隊提出的需求,都能盡快滿足;更重要的一點是,紡織原料動輒以噸計算,但人工韌帶卻是以公斤計,恰好新光本身就有實驗用的小型設備,這在國內紡織業中相當少見,是研發團隊很好的後盾。

經過4年實驗、無數次的配方調整、編織與塗佈後,終於成功做出一條能與細胞共生的人工韌帶。

事實上,目前國外產學研雖不乏人工韌帶的嘗試,但仍未見到堪與工研院相比的方式和成效,黃志傑認為,這需要專業的化纖和編織技術,才有可能辦到,若只有生醫背景難以達成,剛好紡織是臺灣強項,「強強聯手,才讓我們有更好的成果。」

這場跨領域合作現在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生醫產業鏈」,除新光外,鞋材大廠台灣百和負責編織,把一條不到20元的鞋帶,化身為8萬元的人工韌帶;睿邑生技負責塗佈膠原蛋白,合碩生技負責後續取證,目前已拿到醫療器材製造業者品質管理系統(QMS)審核,預計明年產品上市。初步先鎖定需求最大的膝關節韌帶,未來也可擴展到身體其他部位。

根據統計,全球人工韌帶市場2025年產值估計為5億美元,隨著高齡化與運動習慣的普及,預測至2033年可達10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約8%。這代表的不僅是商機,更是讓臺灣紡織業躍上醫材舞台的機會。

「我們希望創造的不光是一條韌帶,而是為紡織業搭建跨向精密醫材的一座橋。」蔡佩宜說。這條小小的人工韌帶承載了病患靈活行動的希望,也象徵臺灣紡織業高值轉型的契機。

(本文是由作者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