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垃圾危及海洋生態 3種生質塑膠永續環境

近年塑膠使用衍生的海洋汙染、塑膠微粒危害等問題日益受到重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全球環境會議中的報告預估,每年約有800-1,300萬噸的塑膠被丟入全球海洋環境,將會對全球海洋生物和觀光漁業造成約130億美元的傷害。

海洋塑膠汙染問題日益嚴重。

塑膠是從二次大戰之後開始普及,也因為它耐用、便宜、方便,不論是生活用品、工業用品、餐廳飲食等皆看到它的蹤跡,在各地民眾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快速的經濟成長之下,民眾消費習慣過度包裝和使用塑膠,也使得塑膠的生產隨之大增,但最需要被人正視的是,它無法在自然環境中被分解,這些塑膠廢棄物漸漸地深入土壤,或經由河川流入大海,衍生的海洋汙染、塑膠微粒危害等問題日益嚴重。

30年內,海洋塑膠垃圾將比魚多

英國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最新刊登的研究指出,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研究團隊在全球6大海溝微生物體內首次發現了,被稱為「海洋PM2.5」的微塑膠;綠色和平組織科學家2018年初也在人煙稀少的南極發現大型漁業塑膠廢棄物,確定了全世界被塑膠入侵的範圍,海洋環境污染的擴散速度超乎想像!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預期,30年內,海洋中的塑膠就會比魚還要多。

與其禁塑,不如開發環境友善塑膠材

其實,塑膠垃圾回收利用並不能防止對環境的影響,它只是延遲進入垃圾填埋場或自然環境。要找到最好替代塑膠的用品,是非常重要的。在i創科技文章中,曾指出發展「環境友善塑膠材料」的必要性與急迫性。「環境友善塑膠材料」是指塑膠材料在自然掩埋或堆肥環境中,可被微生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它可被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原料從天然資源而來,例如由玉米、木薯、小麥、馬鈴薯、纖維素、棕櫚油等所製成的一種塑膠材料;第二種是部分傳統石化塑膠亦具有可生物分解的特性;第三種為傳統塑膠聚乙烯(PE)與常用寶特瓶原料PET塑膠目前已廣泛被回收再利用,亦屬於「環境友善塑膠材料」的範疇。(看更多:循環經濟永續未來 生質塑膠友善環境

生質塑膠屬於「環境友善塑膠材料」的一種。

兼顧市場需求的生物混合法生質塑膠

全世界發展生質塑膠的初衷在於其可被微生物分解之特性,可解決傳統塑膠垃圾永遠不滅的氾濫問題。但是其性能不及傳統塑膠,無法觸及市場需求,故延伸發展出「生物混合法」生質塑膠,它的性能與傳統塑膠不分軒輊,加上部分使用生質材料,同時具備循環低碳概念以及市場使用需求

目前生質塑膠的原料仍以農作物為主,充足的原材料是強化台灣生質塑膠發展關鍵。東南亞以農作物為主的國家,目前都已持續投資發展生質塑膠產業。比如泰國政府已大刀闊斧,以甘蔗和木薯作物為主,設定十年生質能源的發展目標。

台灣生質產業受限於原料(農作物)供應不足的現況問題,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范振誠建議原料端可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並藉由發展國際合作,掌握東南亞原料供應,建立混料、加工塑膠成品場和上下游銷售管道,強化台灣生質產業自製和管銷能力,也為海洋生態環境盡一份永續維護的心力。(看更多:循環經濟永續未來 生質塑膠友善環境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