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能進工研院?邁向百年的人才地圖

醫師、設計師、美術老師、時尚採購等,誰能想到這些人現在都是工研人,更在工研院找到人生另一片天,談起當初入職想法,他們共同的感想是:「工研院充滿了彈性與無限發展可能性,所以我來到了這裡。」

工研院服科中心經理施香蘭。(圖/工研院)
工研院服科中心經理施香蘭。(圖/工研院)

「生活體驗是前瞻研發的靈魂」。科技融合藝術,為科學、科技研究注入想像

年資30年的工研院服科中心經理施香蘭,學美術出身,原本擔任美術老師,後來追隨先生腳步來到工研院,最初在材化所負責編撰平面雜誌,「那時工研院就已經很先進地導入新編輯軟體,」施香蘭指出,她一踏進工研院即感受到一股勇於創新的前進力量。

2000年,網路開始翻天覆地發展,施香蘭因應工研院組織發展需求,又陸續轉調多媒體傳播部門、創意中心,現在任職於服科中心,承接「文化科技部應用發展領域」以科技力支持藝術,2016年起耕耘文化部文化科技輔導與推動館所典範案例,參與首創研擬文化科技政策綱領,並承接藝術家進駐科研創新實驗計畫「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秉著前瞻技術藝術先行實驗精神。科技透過藝術家進駐科研單位的方式,建立科藝沈浸式合作平台,提供藝術創作多元路徑,也為科學、科技研究注入想像,包括實驗智慧機械科技、AI影像辨識、超精密LED顯示屏、透明顯示虛實融合技術、智慧語音辨識與合成、新媒體與感測傳播技術等,如何應用於表演藝術、AR、VR、XR虛實製作等技術領域。

回顧這30年來的工作點滴,施香蘭笑說:「我是工研院的藝術家。」在她的工作藍圖中,她認為:「藝術與文化並不是抽象的存在,它是可以被實踐與驗證的,是生活品牌的極致。」

一路走來,施香蘭很高興她能在這個組織遇見願意接受不同思維的主管,讓她靠著藝術專才進到工研院,竟也可以盡情揮灑個人創意,發揮個人獨特價值,讓她不斷在跨部會、跨領域、跨思維的工作範疇中,實現自我理想,更攜手不同藝術家為工研院的科技發展創造出新獨特風貌。

中分院管理師管繼豪。(圖/工研院)
中分院管理師管繼豪。(圖/工研院)

在工研院,看見社會的需要、實踐自己的想要

中分院管理師管繼豪是另一個特別的存在,他褪下時尚外衣、運動產業走進工研院,他曾在不同國家多個國際時尚品牌擔任採購、管理等職務。因想發展人生另一個可能性,也想創業,便毅然捨棄累積多年的時尚、運動產業,轉身投入以技術研發為主體的工研院,他笑說:「我是一個沒有舒適圈的人,我不喜歡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

管繼豪也是個運動高度愛好者,他一直想發展運動領域事業,包括將運動相關科技推廣到不同領域運用,或將不同技術導入到運動領域落地。為了實現夢想藍圖,「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的管繼豪很清楚自己轉戰人稱技術寶山的工研院,他的目標不追求從0到1發展最尖端科技,而是想看看將一項技術放到不同賽道能夠跑多遠、多快,更期望為每項技術找到最適當的輸出口。

除了源源不絕的前瞻技術應研之外,從國家政策、從產業的市場需求跟緊密網絡也是工研院吸引管繼豪的最大誘因,細數著目前完成的任務,他笑說:「因為工研院,現在整個社會都變成我的實驗室。」因為有了工研院資源,讓管繼豪可以一路打怪,串連不同所、中心的專業技術及產業需求,譬如他現在正努力將登山定位等技術導入到現今熱門的長照產業中。

在業界走過幾回,即使很想創業,但管繼豪明白,降低創業風險的方法是窮盡找出技術應用的各種可能性,而工研院是政府與產業的雙重智庫,透過工研院這個串連平台可讓他不斷測試技術的市場性,「並讓我學會如何運用技術,發揮技術的最高價值,」管繼豪指出,心思透徹的他自覺慶幸可在創業前,就先取得這塊高含金量的試金石。

工研人不再只有一種樣貌,不同專業人才以不同姿態進到工研院,同樣能夠發揮所長,展現個人價值,甚至在這個充滿包容力、創意無限的環境下磨練,個人價值更可被無限放大。如同前述,工研院是個充滿無窮可能性,只要你願意,每個人都能在這張邁向百年的人才地圖上成為耀眼標地。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