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Google、蘋果、Tesla進入自動駕駛,物聯網進入聯網車輛領域,吸引原本消費性ICT業者積極參與,台灣消費性電子產品部分業者具車用領域海內外供貨實績,如光寶、研華、聯電、日月光、台達電、台積電等,台灣車電產業約佔車輛零組件37%,產值超過2,080億元,國發會正在研擬亞洲矽谷與台南沙崙的自動駕駛場域草案,交通部也積極爭取全球智慧運輸世界大會(ITS World Congress)來台舉辦,而經濟部也已通過自動駕駛周邊次感知計畫,以整合推出高自動駕駛車的關鍵系統,協助台灣汽車電子產業發展,以爭取自動駕駛發展趨勢下的汽車電子產業商機。
台灣車輛電子產業集中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車載導航、車載多媒體的產品和服務。在自動駕駛端台灣車電產業的機會是將原有產品進行業務的升級,工研院和車輛中心在自駕車領域已有著墨,可以做到車道偏移、前方防碰撞、自動停車的技術,然而,觀察國際大廠Google、Tesla和Uber成功的背後,都有車廠專業人士投入,囊括汽車開發與汽車電子相關技術專家可以加速台灣在自動駕駛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五大關鍵策略 發展台灣汽車電子產業
一、自動駕駛車輛,除本身就要聰明外,聯網、協同駕駛特性為必備項目。在自動駕駛中,與影像感測系統有關聯者為主動安全系統,如車道偏移、車道維持、倒車雷達、障礙物偵測、夜視系統與前方防碰撞系統等。其次,透過通訊系統傳達資訊的技術,如專用短程通訊(DSRC)讓車與車通訊和協同駕駛,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但目前各國採用標準不一,原定美國2018年實施車與車通訊技術,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原定車與車通訊技術全面化的法規未通過,但5G將會替代原有通訊技術,仍可持續關注車與車通訊技術的進展。
二、與國際廠商合作切進新的供應生態系統。台灣車廠在國內自有品牌為納智捷,可為國內業者進入OEM的合作體系。另外,國際廠商如Valeo、Delphi、高通、英飛凌均很積極進入自駕車,台灣ICT消費性產品與國際大廠合作,若鼓勵外資來台設置研發中心政策奏效,可藉車電領域進入國際供應鏈。
三、法人整合平台、建置車輛控制,才有整合系統、次系統與元件的研發機會。法人單位以安全、環保與便利作為技術主軸,透過工研院、車輛中心等合作,未來應用場域可以透過整車驗證其系統,如感測、感知,行駛制動、控制模組、控制晶片等。由於車輛涉及人身命安全要求產品無瑕疵比例低於百萬分之一,表示車廠保證百萬輛的車主與相關乘客,都可以安全開車。
由於車用零組件必須經過嚴謹的測試驗證,品質與生產要求門檻讓業者不易跨過,所以有些業者選擇售後服務市場。未來自動駕駛車的預裝車用電子系統比例將增加到40%以上,台灣零組件業者若僅有售後市場將會遇到衝擊,建議有心發展車用電子產品的業者,可先和法人合作並運用相關平台,習得進入車廠供應鏈的經驗。
四、台灣基礎面急待建置智慧車路的感測融合核心四大系統。自動駕駛需要路上環境與車輛感知系統、車輛與駕駛者互動控制系統、路況與天氣動態資訊系統、大量數據與實證系統,根據政府推動產業創新政策中,亞洲矽谷、台南沙崙都提到自動駕駛驗證場域,後續測試驗證計畫可以將四大類項目涵蓋在內,以落實國內產品進軍國際市場的完整展示,若搭配遊園或短程接駁的案例,也需要強調產品特殊性與差異化,增加行銷海外機會。
五、台灣是國際間尋求高密度運具、高密度手機、電腦保有率的場域驗證基地,據統計,台灣每3.66人有1部汽車,每1.99人有1部機車,顯示個人擁有交通運具已非常普遍,此外,手機與電腦的保有量居於國際前幾位,國際間鮮少有台灣這樣同時擁有高密度運具、手機與電腦的地區。以台灣推動點對點的自動駕駛運具的使用,可為國際間典範,ADAS為第一波最受歡迎的產品,如超音波、光達、影像感測與雷達等產品,由於台灣業者以生產零組件、模組為主,建議政府未來協助業者從零組件切入次系統,除資通訊廠商外,需投入整車設計、開發生產的專家,以利掌握車電控系統、通訊標準、機電控制等項目。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石育賢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