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20要來了!5大趨勢搶先看,哪些重點值得期待?

隨著2019年進入尾聲,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CES也悄悄來臨,將在美國時間1月7日至10日間於拉斯維加斯盛大展開。

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CES即將揭開序幕,這次有哪些趨勢與產品可能值得我們期待?(圖/CES)

一、5G

2019年是5G網路技術意義非凡的一年,美、中、韓等國的電信業者,都在今年陸續提供5G網路服務,許多廠商也紛紛推出支援產品,如華為Mate 20X、三星Galaxy Note 10。

2020年CES展上,可預期將出現大量圍繞5G網路開發的產品與技術,例如聯發科就率先預告,將在CES

上發布中階5G晶片天璣800;三星新款5G手機Galaxy Tab S6也被認為會在展上曝光。

且不只與5G直接相關的產品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它也是許多技術發展的基礎與橋樑,車聯網、8K電視與智慧家居等領域,都因5G網路的萌發而開始蓬勃發展。

二、AI

雖然老套,但AI可說是不變的趨勢。

稍早,三星預告將在CES 2020發表一款神秘的AI產品「Neon」,更為此建立Instagram、推特等社群平台帳號。目前除了具科幻感的預告外,還未有任何細節流出,外界猜測這可能會是取代語音助理Bixby的AI項目。

根據《VentureBeat》報導,CES主辦單位CTA執行副總裁凱倫.喬普卡(Karen Chupka)表示,AI與5G的發展改變了許多領域,隨後預告本屆首度參展的達美航空將為大家揭示科技是如何改變旅遊產業。

AI技術也推動醫療科技的發展,新創公司Envision就透過AI讓手機成為視障者的雙眼,以語音描述鏡頭前的景象;加拿大醫療新創HeardThat則利用AI消除噪音,幫助聽障者聽得更清楚。

三、自動駕駛等汽車技術

根據麥肯錫的一項研究,自動駕駛、聯網汽車等行動產業新創在過去24個月內,獲得了超過1,200億美元的投資,而這個數字仍在持續攀升,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

汽車技術近年來也是CES的焦點之一,眾多車廠都會到場展示最新穎的移動技術。去年自動駕駛技術更首度登上CES的舞台;奧迪攜手迪士尼打造車內VR娛樂體驗,以及中國拜騰帶來配備超寬螢幕車載系統的概念電動車M-Byte等,都在展場上大放異彩。

日本車廠本田已預告將揭露一款全新概念自駕車,要為人與自駕車的關係寫下新的定義;隨著5G網路逐漸成熟,也可望看見更低延遲、靈敏的自動駕駛技術現身。

除了期待車廠各顯神威外,自駕車技術背後的關鍵供應商Nvidia,也同樣受到外界關注。前陣子Nvidia才在GTC China 2019上,發表下一代自駕平台Drive AGX Orin,CES期間可能會有更深度的揭露與演示。

四、AR與VR技術

AR與VR技術也是CES歷年不衰的熱門話題,儘管這些領域在發展上似乎遭遇一些難題,但討論熱度依然不減。CES方面也透露,本屆AR、VR、遊戲領域的參展廠商數增加了30%。

12月初的高通驍龍技術峰會上,高通才對外發表支援5G的AR晶片組XR2 Platform,並宣佈攜手《Pokémon Go》開發公司Niantic開發AR眼鏡。

高通前陣子宣佈攜手《Pokémon Go》開發公司Niantic打造AR眼鏡,1月的CES展上可望看見新的進展。(圖/高通)

目前高通已打造出VR眼鏡的原型機,CES大展上是否會有進一步的展示,也值得我們期待。同時外界也預期Facebook及Sony等VR大廠會在CES上發表新的進展或成果,例如PlayStation VR 2。

另外,新創Teslasuit則將帶來創造逼真觸覺反饋的VR手套,可記錄使用者的生理特徵、捕捉手掌運作,模擬出觸摸或抓握等不同行為的觸覺感受。

五、串流媒體

雖然串流媒體並非一般所認定的「電子產品」,帶來的影響卻不容忽視。根據CTA的研究,消費者在軟體與服務的支出會在2019年達到約760億美元,同比成長14%,串流媒體方面更是成長25%。

過去一年裡,蘋果、迪士尼接二連三加入了串流媒體領域;NBC環球、華納媒體等計畫2020年推出自家串流平台的業者,也將現身CES展會,可以期待他們會為即將登場的串流服務公佈一些細節資訊,比如收費方案。

還有什麼值得期待?

繼1992年以後,蘋果睽違28年將重新現身CES展會,高階主管珍.赫爾維斯(Jane Horvath)將與Facebook、P&G等公司高層一同討論消費者隱私相關議題。2020年的展會上,蘋果沒有攤位或發表會,但時隔多年重返CES,依舊別具意義。

儘管蘋果已多年未參展,其影響力卻不減反增,每年都有許多蘋果生態系配件廠商參加這場盛會,蘋果供應鏈也會藉這個場合與零組件廠商洽談合作。去年,蘋果更在展場周遭刊登廣告,推銷iPhone怎麼維護用戶隱私。

 

資料來源:ForbesCnetDigital TrendsVentureBeat

 

(本文由數位時代授權轉載,作者:陳建鈞)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