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循環經濟示範場域 打造產業轉型新藍海

近來台灣逐漸帶起一股循環共生風潮,尤其是面對產業如何共生,打造零廢棄概念更是值得注意。事實上這個概念在歐洲已行之有年,最早起源於距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約105公里的卡倫堡市,是因地下水無法滿足煉油廠用水需求,由能源廠調節分享水資源共同使用境內湖水,煉油廠也將廢熱氣提供給鄰近石膏廠烘乾石膏,煉油廠的廢氣經過石膏場使用轉化為乾淨氣體,逐漸形成產業共生雛形。「你的廢棄物,就是我的資源!」的作法,也陸續應用在園區內的藥廠及酵素廠產生的天然副產品,成為養殖業最佳天然養料,因此,卡倫堡園區的循環共生模式也逐漸為人所知。

近來興起循環經濟共生園區,即是企業資源與廢棄互利共生,讓環境、產業與經濟共同發展。

在台灣鄰近的先進國家日本,近年來也打造出亞洲最佳循環經濟示範場域-北九州市,被國際判定為亞洲首個綠色成長模範城市。過去因高度工業發展,北九州一度以「七色煙塵」和「死海」成為聞名日本的污染城市代表。1980年代因環境保護的意識崛起,結合市民、企業、市政三方力量,展開北九州ECO TOWN生態城計劃,如今終於改頭換面,成為亞洲最佳循環經濟示範場域。

綜觀國外循環經濟示範場域,在政策面、法規面、人才面、宣導面均有完整的配套規劃,其成功經驗值得台灣借鏡學習。政策方面,日本政府當初為吸引廠商進駐北九州ECO TOWN專區,以政策補助廠商50%建置費用,並對中小企業提供低廉的土地租金及稅務優惠,這些政策成功的吸引很多企業進駐。在丹麥,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料顯示,丹麥政府將循環經濟概念提升至政策等級,制定循環經濟戰略規畫(New strategy for circular economy)選擇了五大循環經濟優先產業,分別是食品飲料業、營建與房地產業、機械業、塑膠包裝業、醫院產業,來落實循環經濟。因此,透過政策制定,拋出吸引產業加入的誘因,對循環經濟推動提供相當大助力。

建議國內推動循環經濟共生園區可從二方面著手,首先從現有的工業區著手,經由政府調查市場需求並協助製程優化,搭配政策鼓勵,使園區內資源互相連結,串連成循環再生供應鏈,轉型為共生園區,如在高雄的中鋼運用汽電共生系統及廢熱回收等產製蒸汽,及氧氣工場產出之各項工業氣體等,與工業區內鄰近工廠互通多餘能源,包括蒸汽、氧氣、氮氣、氬氣、壓縮空氣及焦爐氣等,將區域能資源做最有效率的整合,同時達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資源耗用、降低區域內污染排放及溫室氣體減量,這即是很成功的園區共生典範。另一方面,對於新增建的工業園區,在規劃設計之初即依循環園區的概念發展,可由政府推動綠色製程,園區內導入智慧化生產,朝向環保、安全、高附加價值,開發高值新材料及環保低碳新材料,提供國內外企業全新的發展場域。

面對中美貿易戰台商紛紛回流之際,尋找生產據點時,或多或少遇到製造與環保的兩難,不妨借鏡國外循環經濟示範場域的經驗,以共生園區模式,促使企業資源與廢棄互利共生,讓環境、產業與經濟共同發展,為政府、企業與人民創造三贏局面,更成為台灣綠色轉型的新契機!

 

(本文由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