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挑戰更是機會 投入循環經濟要有7R新思維

2030年的世界,預估全球人口將突破85億,超過60%的人居住在城市中,越來越多智慧化的巨型都市應運而生,然而要滿足這樣的遠景,需要多少資源?

事實上,台灣嚴峻的挑戰正一波波湧現,面對有限的資源,越來越極端的氣候、越來越擁擠的生活、越來越多的汙染,環境帶來的風險與日俱增,影響程度將無遠弗屆。邁向2030年,台灣顯然需要一場循環經濟的變革。

台灣發展循環經濟是挑戰也是機會

台灣發展循環經濟,還有更迫切、來自因應國內外趨勢變化的理由,國際間包括聯合國等在內的國際組織均積極倡議循環經濟,加上未來世界的資源緊張程度,許多全球的產業龍頭注意力也已轉向循環經濟,科技演化的推波助瀾,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動能變化。在國內,台灣面對詭譎多變的外在形勢,既要追求經濟成長、也要兼顧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必須與資源消耗「脫鉤」,加上產業典範轉移,調整經營視角,以及發展社會企業形成更多「4P公私民合夥機制」,促成政府、企業、學校、研究機構、NGO團體、在地社群與民眾參與,成為循環經濟服務解決方案的構想者、設計者、服務提供者、消費者或使用者等。

這一波循環經濟的變革,涉及挑戰傳統思維、重新設定視角,還要讓經濟服務社會、滿足台灣的發展需求,這意味新的願景必須通過許多關鍵議題挑戰。從國家到企業到社會,都需思考如何獲得長期利益,產業本身必須擺脫線性和邊界的思考,尋找跨業合作的可能與機會,政府則應引導企業組織國家隊或國際隊,尋求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新定位,社會大眾需從應用科技、減少耗用資源的態度,需要大家一起扮演好「推手」的角色和責任。

 

7R關鍵要素翻轉思維

面對循環經濟,產業首當其衝,工研院IEK主張以新思維(Re-Thinking)、新環境(Re-Environmenting)新服務(Re-Servicing)、新科技(Re-Innovating)、再製造(Re-Manufacturing)、再利用(Re-Cycling)、可再生(Re-Generating)等7個R,作為實踐循環經濟的關鍵要素。以與環境關係密切的能源領域為例,要由線性經濟過渡到循環經濟,必須加強能源轉型的「新思維」;工業產品方面則以設計商品或服務的獲利模式等,促進商品的再使用、再流通及「再製造」;在智慧城市的建築設計上,大膽應用人工智慧、3D列印、物聯網等「新科技」,輔以租賃、共享的「新服務」型態。

農業也與環境息息相關,對環境友善的城市農業、與食物零距離的都會農場、昆蟲牧場等,農業領域「新環境」的樣態將朝向在地化的共享生態系統、農產品及能/資源自給自足的循環社區邁進;以「再利用」的角度來看農業,廢棄物中蘊含豐富的有機物和營養鹽等成分,經過整合、跨域的新技術,有效地萃取並整合出「可再生」的次級原料,或透過太陽能發電、沼氣發電、智慧電網等新科技導入及再創能,將既有農業的物質多元應用,翻轉產業思維。

台灣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展現大格局新思維,我們有現代化的企業家集團、相對充沛的資金、高而普及的教育水準、良好的技術基礎、完備的基礎建設和社會穩定,這些都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勢。

 

改革是全民的事

從循環經濟發展先驅荷蘭經驗來看,產業往循環經濟轉型的龐大系統工程必須有重點,並在經濟、社會、環境各方面尋求平衡與共同發展,因此未來可著力於政府、人才、科技等面向凝聚推動作法,並逐漸擴散至其他層面,這不只是政府的事,而是整個國家系統、全民的事。建議在循環經濟推動的過程中,建立「4P公私民合夥機制」,以跨界整合運作、擴大全民參與,鼓勵民眾和企業針對在地的問題提出命題與解題方案,實現台灣成為亞洲循環經濟熱點的願景。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許瓊華、陳冠瑜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