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Omicron變異株疫情持續延燒,產業受影響程度不一,幾家歡樂幾家愁,卻也催化數位轉型的步伐加速。受到疫情推動居家辦公、線上學習等零接觸經濟及遠距商機的影響,相關資通訊產業,如5G、AI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元宇宙等都持續有強勁需求,尤其電腦電子產業和其中的積體電路產業都創歷年單季新高,從去年底開始延燒的元宇宙熱潮也推升網路運用新境界。原本預期2030年,數位轉型發展才會漸趨成熟,達到一定比例,如今在這波疫情及新科技的催化下,時程已大幅提前。
疫情蔓延,企業的「韌性」成為致勝關鍵。這場疫情給產業的啟示,就是面對疫情或天災等不可控制狀況,風險控管要更仔細。在供給端方面,對於及時生產(Just in time;JIT)庫存物料,無論是自家工廠,或是下單給供應商,都會比先前更保守;在品牌需求端,不管面對一家、或是多家材料供應商,都要更加謹慎評估。
相較於早年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統的時代,製造業決定庫存水平要經過蒐集訊息、分析市場走勢,進行情境預估等多方研究;近年AI人工智慧、雲端資料庫等數位工具興起,看似市場資訊及分析工具增多,但重點仍在了解客戶需求,針對諸多不確定因素規劃情境布局。對客戶端的了解,進而評估、控管風險,人為判斷不可少,而數位工具可扮演輔助工具,做出最佳決策。
臺灣市場規模有限,無論企業大小,要追求成長,一定要走向國際,但走向國際勢必面臨當地企業的競爭壓力,大型企業尚有能力作全球布局,中小企業缺乏資源,難以調派人才至全球各地,因此一定要加速自動化與數位化的腳步,像是遠距工作、線上受訓,運用AI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等等,這些是中小企業較不擅長,卻必須體認的現實。
然而,每間企業定位不同,首先要認清自己處於哪一階段,是工業2.0走向3.0,抑或已經在3.0,朝向4.0邁進?就像在看健康檢查報告,針對紅字改善,讓自己持續不斷進步。
其次是掌握外在的大環境,尤其在此波疫情可以看到,保護主義與地緣政治興起,全球經濟10年之內恐將不會維持零關稅,顯示區域經濟與在地製造極為重要。
不過,我們製造業要走出去,除了降低成本,還要格外注重數位化與自動化的進展。數位轉型最大挑戰,還是來自企業本身。就像一個患者明明知道自己有三高,必須從根本改善,卻依然不控制飲食,或者怠惰不運動,這樣不會有成效。因此企業面對數位轉型,自已本身要有動力才行。
國外目前已有服務業成功數位轉型的案例,例如日本某造型網路平台集結了4萬名年輕設計師、美髮與美甲師,可讓消費者在平台上預約個人化服務,並推銷相關產品。疫情期間,創造出50萬人預約的佳績。善用數位工具,服務業者不用靠著等機會上門,也能化被動為主動。
面對數位轉型挑戰,相關數位人才培育也是一個重點,尋找好的合作夥伴也是另一種新思維。有些新創公司提供數位學習平台的第三方解決方案,提供中小、微型企業在雲端學習用AI做資料分析與行銷,這比起花大錢挖角數位人才,對中小企業而言,更有效而實際。
另一方面,疫情衍生的遠距工作風潮,也讓人們重新思考人才的進用模式。例如:Google、臉書母公司Meta等國際大廠,吸納許多亞洲工作者,其中也不乏臺灣優秀人才。隨著遠距工作興起,臺灣企業或許也可以向這些擁有豐富數位科技經驗、兼具國際視野的人才招手,讓他們為臺灣企業所用,是值得嘗試的方向。
不論是數位轉型或數位人才養成,都需要經營者在財務、資源與時間的投資。從中長期角度來看,企業若不快啟動數位轉型,眼前可能就會失去客戶訂單,長期更將影響企業競爭力、人才流失。數位轉型何時產生效益,雖沒有一定答案,但如何讓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進步,是一個不能迴避的課題,建議企業領袖以這樣的態度與認知,擁抱數位轉型,在挑戰中蛻變重生,迎向嶄新未來。
(本文由工研院人工智慧應用策略辦公室主任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