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是淨零轉型不可或缺的一環,各國積極以政策與技術推動,打造綠色未來。日本在氫能載具與基礎設施上展現優勢,歐盟透過標準制定引領市場,新南向國家則強化政策支持與市場發展。臺灣可借鏡國際經驗,結合政策與技術創新,加速氫應用發展,創造更潔淨、永續的能源生態。

燃燒後只會產生水的氫,是淨零排放的最後一哩路,更是重工業與長途運輸等脫碳困難產業的重要解方。全球主要經濟體包括日本、歐盟及印度、東南亞等新南向國家,也提出發展氫能政策與技術創新方案,盼能打造永續健全的氫能生態系統。
日本氫戰略:從載具到基礎設施全面布局
日本發展氫能近50年,是氫相關專利最多的國家之一。2017年,日本率全球之先制定「氫能基本戰略」,鎖定「水電解裝置」、「燃料電池」等9大關鍵技術,規劃帶動官民投資15兆日圓,於2030年設置900座加氫站等基礎建設與相關氫能技術應用,目標2050年氫能發電占總發電量10%,擴大氫氣供應至1,200萬噸,都十分具有企圖心。
因應福島核災後,日本更積極擁抱氫能。2020年福島縣浪江町建置全日本最大的再生能源製氫廠,全力打造為氫能實驗城,不僅有氫能車、移動加氫站,連泡澡熱水都是由氫發電加熱。而2021年東京奧運車隊有500台氫燃料電池車、100台氫燃料電池巴士及氫燃料電池堆高機,投入賽事支援,令人印象深刻。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產業分析師洪于展長期關注氫能載具發展,他指出,為實現日本氫能基本戰略設定2030年80萬輛氫能車目標,最早投入氫能乘用車開發的豐田(Toyota)近年也與子公司日野(Hino)合作研發氫燃料電池重型卡車、燃料電池巴士等商用車領域。2025年2月東京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上,豐田最新研發的「第三代氫燃料電池」也首次亮相,產品耐用度可媲美柴油引擎,燃油效率也提升1.2倍,以滿足商用載具需求。
預計4月開幕的大阪世界博覽會,將是日本氫能社會的火力展示,其中最吸睛要屬以氫燃料電池為動力的「未來之船」,長30公尺,寬8公尺的氫能船,將以時速20公里的速度航行,將遊客接往世博會場;為期半年的展示,也將進行氫氨發電示範驗證,為會場供應脫碳電力。
歐盟:搶當氫能霸主 強化自產氫能力
為達2050年歐洲「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目標,歐盟執委會於2020年公布《歐洲氫能戰略》,建立歐洲氫能經濟與貿易機制,強化歐盟自產氫能力,擴大氫能應用,幫助貨運、船運、航空、鋼鐵等去碳困難產業成功脫碳;此外,制定製氫排碳標準,以確保歐洲產業不受高汙染與低價淨零產品的競爭。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周瑞貞分析,由於2030年之前,歐盟目標年產1,000萬噸的潔淨氫氣(生產過程減少70%碳排,可為綠氫或藍氫),但截至2022年,符合標準的低碳排氫產量僅2.88萬噸,進度遠遠落後,為此歐洲將新建4.53GW電解產氫廠,加大產氫力道,帶動電解設備與再生能源發展。輸儲方面,歐洲為全球儲氫建設領頭羊,占全球7成儲氫需求,2030年相關投資額上看360億歐元。跨海運輸則以液氨為主要載體,目標每年進口1,000萬噸氫氣。
至於氫應用,周瑞貞表示,歐洲低碳氫需求主要由鋼鐵與運輸拉動,「工業對低碳氫需求最殷切,鋼鐵又占工業應用的5成。」移動載具方面,歐盟設定2030年達成1,300萬輛氫能車目標,涵蓋公車、火車、船舶與貨車等運具。此外,為確保氫氣供應穩定,歐盟推動H2Med氫氣管線計畫,投入25億歐元,興建連接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與德國的管線,用以輸入西班牙綠氫。
透過法令政策與多方投資,歐盟不僅提升了自身氫產業的競爭力,也透過標準制定與國際合作,確保在全球氫市場中擁有主導權。周瑞貞建議,由於歐盟氫能政策目標透明、穩定性高,值得臺灣產研掌握氫能設備材料、零組件等議題,及早布局。
新南向國家:以資源與市場優勢拼氫出口
新南向國家憑著豐富的再生能源條件與完整的製造業供應鏈,具備發展氫能的底蘊。印度喊出「國家綠氫使命」,計畫在2030年時年產500萬噸、成本每公斤1美元的綠氫;印尼與馬來西亞優先發展潔淨氫出口,馬來西亞計畫建設氫能出口中心,目標2027年成為東南亞最大的氫出口國,印尼以開放的態度引進技術與資金,透過各類國際合作共同發展氫或氫載體價值鏈,以成為全球市場的氫能供應商;越南與泰國則優先聚焦本土能源轉型,再推動氫出口;新加坡則仰賴自由港租稅優勢來規劃,透過減稅政策吸引氫能企業進駐,要做亞太地區的氫樞紐。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石蕙菱認為,儘管現階段新南向國家的氫能產業處於起步階段,基礎設施略有不足,隨著政策正向推動,加上擁有成熟的代工製造產業,能夠迅速轉向氫能相關應用,例如載具等設備的生產,對臺灣廠商來說,不妨關注近期陸續推出的補助和獎勵機制,並搭配既有產業聚落能量,利用技術優勢投入或投資,都是不錯的方向。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