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攻疫情下的宅經濟 臺灣企業應聚焦 以人為本的數位新商機

當前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疫情已擴散至193個國家及地區,不僅為全球經濟、產業帶來極大衝擊,臺灣中小企業亦面臨嚴峻考驗,除了「度小月」,同時還需思考如何開創數位經濟新契機。

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僅為全球經濟、產業帶來極大衝擊,臺灣中小企業應如何開創數位經濟新契機。(圖/123RF)

自疫情爆發以來至今,各國政府為落實防疫,倡導各級學校「延長寒假、縮短暑假」的延後開學策略,在產業端則鼓勵企業防疫,實行員工在家工作,並呼籲民眾需注意保持安全距離或自我隔離的「社交疏離」等措施。

如此一來,勢必加速宅經濟的相關發展,包括:網路電商、遠距工作、智慧行銷、數位金融及數位學習等,預期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與商機成長。根據工研院預估,在疫情的影響下,原先預估2030年才更普及的線上教學系統、遠距醫療及數位經濟,將提早到來。

因應防疫期間,民眾有居家隔離、停課不停學的需求,首先受惠的是線上會議、遠端教學所需的相關平台、技術、裝置及教材廠商,包括微軟與思科等系統平台商,將隨著學校與企業用戶增加,帶動其業務明顯成長。

此外,以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類型的遠端教育模式,讓群眾透過網路連線取得學習資源,將在疫情下更普遍被採用,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這類教育機構所提供的線上課程,也將愈受大眾歡迎。

搶攻精準醫療及智慧照護

根據調研機構IDC的2019年調查報告,臺灣企業視訊會議軟體採購率為23.6%,隨著5G發展與疫情影響,預估至2030年時將倍增為50%,若加上免費使用軟體,使用比例將更高。

然而我們觀察,在這一波疫情下,許多企業發展只做到節流與開源,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動作,需要趁機以「科技打底」,就如同畫一張圖,首先要打上底色,然後再逐步繪製主要的圖案。

更重要的是,當企業積極發展無人科技或無人經濟,應以人的需求出發,利用遠端科技、AI及機器人等智慧科技,減少對人力的需求或依賴。

舉例來說,COVID-19疫情大爆發,各國紛紛投入研發快篩試劑、疫苗與藥物,行政院日前也宣布,將編列特別預算和移緩濟急預算21.6億元的經費,提升臺灣檢測和治療能量,因此可精準測量體溫的儀器、快篩試劑等防疫科技,將是第一波因應而生的需求與商機。

而工研院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結合多項創新研發科技,具備人工智慧辨識,民眾可直接鎖定額頭量額溫,不必擔心貓狗、公車、汽機車亂入,更不用擔心拿著熱食、熱咖啡卻被機器偵測到溫度過高的量測不準狀況,這套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可有效降低人力負擔,目前已經陸續導入臺北市及離島澎湖的部分中小學內,以科技守護防疫的第一線。

以長遠來看,疫情亦可能會促進遠距醫療的普及化及精準醫療商機,若在大規模隔離措施下,衛生保健系統可能必須以遠距服務提供醫療診斷,AI的運用也將更受重視,尤其臺灣將在2026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對於長照與醫療服務需求將大幅增加,若能在防疫期間,妥善運用大數據,結合智慧照護系統、個人化精準醫療等解決方案,將可為新興診療市場帶來無限商機。


工研院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具備人工智慧辨識,民眾可直接鎖定額頭量額溫。

2030年數位經濟占GDP近四成

在疫情持續擴散延燒之際,危機亦是商機,臺灣數位經濟發展的腳步也將隨之加速,原先工研院IEK Consulting預估2020年數位經濟約占臺灣GDP約25%,至2030年時將占比達39%,現在更進一步預測,可能會提升至60%,甚至連行動支付普及率,也將由現今的50%大躍升至2030年的95%。

臺灣過去是以製造為導向,並有靈活彈性的特質,在現今疫情延燒下,企業若能以人為核心需求,找出好點子、配合臺灣擅長的製造模式,並運用數位科技,開發出創新的產品,如此一來,才能在疫情過後,增加產業競爭力。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