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科技趨勢目光聚集在AI、5G等關鍵技術,CES 2020主辦單位消費技術協會(CTA)指出,未來十年隨著AI應用、5G發展,將在消費者體驗、安全、醫療健康等領域發光發熱。
儘管關鍵技術趨勢已成為商業競爭顯學,但如何實踐並從創新技術中創造經濟價值,仍為業界主要挑戰課題,「跨域合作創新」正是解決此課題的途徑之一。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2017年就將「跨域研究」列為投資未來十年大研究主題之一,主要關鍵在於當今人類面臨健康、食物、能源、水資源、宇宙探索等複雜且挑戰性高的議題,需要匯集整合來自各界領域的點子、方法及技術,進而刺激創新與發明。換言之,「跨域」是為解決聚焦於社會需求的複雜問題,包括不同領域的知識、方法、專業的整合,並形成一個能促進科學探索與創新的全新框架。「跨域研究」具備兩大特性:一為研究動機來自於特定且急迫的問題,如社會民生需求;另一為跨領域的深度整合,例如形成一個新的機制,能夠持續維持跨域交流與互動。
跨域創新核心價值是由需求端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並藉由跨域整合將科技應用綜效極大化,才能驅動產業轉型與服務創新。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在2019年專刊《創生態科技加值服務匯流》曾指出,跨領域創新是下世代產業發展的新生態,從AI、5G、智聯網等技術驅動資源整合之趨勢下,「新科技服務業」將因應而生,並引領產業數位轉型。
臺灣服務業及中小型製造業長期面對創新動能不足,在數位科技浪潮變化下,應變能力不佳,工研院倡議藉由導入「新科技服務業」,為社會民生、環境永續、人口老化等重要議題提供跨域創新的解決方案。
「新科技服務業」是跳脫於傳統資訊服務業的定位、重整產業格局,運用AI、智聯網等科技,強調使用者需求與經驗,進行跨域整合與價值共創。
「新科技服務業」的服務型態可分為:
軟體開發服務(如AI演算法客製化系統開發)、系統整合服務(如運用新興科技整合雲端技術資源)、科技平台服務(如透過網路平台衍生各種商業模式)、研發測試服務(如提供研發測試委外服務)與科技顧問服務(如提供科技應用專業佈局規劃之顧問服務)等五大類。
目前已有些成功案例,如Uber、Airbnb等新創公司運用科技顛覆傳統運輸與旅遊業,發展初衷定位是以人本服務、解決消費者痛點為主要訴求。
然而,傳統產業並非只能坐以待斃,只要順應人本服務的中心思想、運用新科技,也能翻轉產業瓶頸,再創成長契機。伴隨新興科技的開發與突破,提供新創公司及傳統產業切入新市場的利基,然而除不斷投入技術創新外,以需求為導向的跨域創新環境也是重要的基盤之一。
科技部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中,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洪子聖的「自我注入鎖定式(Self-Injection Locked)雷達」技術,以及臺大教授林啟萬的「相位空間亂度差異(CPSD)運算方式」等技術,透過學研合作、法人加值輔導,利用資通訊技術跨域應用於醫療產業,即為學研共創驅動跨域創新的成功案例。
今年全球疫情嚴峻,醫療體系備受挑戰,政府可透過產學研合作平台等機制,促進跨域活動深度交流整合,導入現有技術跨域應用於防疫上,針對遠距、非接觸等醫療照護需求提出零距離的創新解決方案,或可滿足非接觸式生理監測及遠端照護的防疫需求,亦可帶動相關企業進行產品轉型或服務創新,創造另一波產業成長動能。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組長傅清萍、分析師黃曼君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