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COVID-19疫情不僅為全球經濟帶來挑戰,也催化新商機崛起,中美貿易戰、COVID-19疫情不僅為全球經濟帶來挑戰,也催化新商機崛起。
2020年入冬後,疫情在歐洲、美洲引爆第二波,好不容易回穩的全球經濟再現變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測,2020年全球GDP將萎縮4.4%,2021年雖有反彈,但全球失業率將倍增10%,目前全球產業仍未脫離困境,從餐飲、零售、電信、醫療、軟體服務到汽車業等,均陷入負成長,僅有5G、宅經濟、遠距產品及服務相對抗跌。IMF首席經濟學家Gita Gopinath指出,「全球經濟要走出這場疫情,過程恐將相當漫長、顛簸不平。」
各國為挽救經濟,紛紛祭出相應政策,像美國《振興經濟方案》以一兆美元來穩定市場,歐盟《下世代歐盟》計畫撥款7,500億歐元,聚焦綠色新政和數位轉型,中國《新基建》計畫至2025年將注資十兆人民幣在七大領域,日本及韓國分別針對中小企業提供補貼並扶植數位/綠色經濟。
另一方面,臺灣因抗疫成功,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公布的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2021年臺灣製造業產值可望成長4.75%、為19.7兆元,國內製造業雖前景可期,但也面臨數位轉型和人才競爭的挑戰。
因此,工研院日前舉辦「眺望2021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針對後疫情時代的產業經濟、生活型態、數位轉型,提出以「借力數位科技、打造臺灣特色的強韌產業生態鏈」為主軸的產業應對方案。
四大生活新常態興起 催生疫後新商機
疫情雖造成生活的改變,但也衍生出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新商機。第一項新常態是「零接觸經濟興起」,疫情令人們減少外出,帶動線上體驗與服務發展,如運動品牌推出線上運動平台,提供多種網路運動課程,服飾品牌也端出線上試穿服務,以虛擬科技提升消費者體驗,第二則是「重視公共衛生」,疫情改變人們的社交互動方式,公共場所必須管制人流,此舉不僅帶動監控攝影機及相關軟硬體商機,更催生接觸史追蹤、隔離檢疫APP等軟體服務,以因應新的公衛需求;第三是「網路訂購興起」,疫情加速餐飲外送平台發展,而疫情需隔離者,也可透過自主移動機器人(AMR)以無人化方式遞送,第四為「遠距作業」,帶動線上遠距診療、居家上班的視訊產品,以及各項遠端管理工具與資安服務發展。
為掌握疫後生活新商機,產業也展現出新風貌,若想於全球新經濟生存戰中勝出,「數位轉型」是關鍵,數位轉型能創造新價值與新服務,不僅有助企業切入國際供應鏈和提高生產力,也可促進國家整體經濟發展。
運用數位科技切入市場 創造新價值新服務
數位轉型的核心精神,是運用數位科技切入市場並規劃商業策略,創造新價值與新服務,應把握數位轉型的五大構面:在營運上運用新科技、在組織內注入數位基因、在行銷上串連多元數位管道、在客戶體驗上創新深化、在供應鏈導入數位科技,帶動上下游生態系共贏。
企業數位轉型成功與否,在於掌握自身體質和目標來找到最具成本效益的轉型方案,不同規模的企業,投入數位轉型的路徑不同,此外,還可嘗試與數位新創企業合作。以製造業為例,工研院IEK Consulting提出三大建議:一是公私協力,打造「智慧臺灣」,運用新興科技,促進跨業跨域融合,推動地方特色產業;二是善用臺灣高敏捷短鏈生產、高附加價值、高韌性及高韌命的優勢,打造強韌產業生態鏈,成為全球關鍵夥伴。三是善用產業互補性,推動雙邊合作,如美國的先進科技包括生物科技、AI人工智慧,可與臺灣的高階製造結合,由政府搭建平台,
促成雙邊產學研緊密互動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臺灣若能善用數位科技的創新應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具有臺灣特色的生態鏈,將能成為產業不可或缺的關鍵夥伴。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鍾俊元授、經理陳嘉茹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