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手機淪為笨裝置

根據工研院IEK統計,2016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約可達15.8億台,年成長率則下滑至7.7%,跌破二位數。當智慧手機市場趨近飽和時,台灣以Android系統為基礎的手機業者應如何殺出重圍、掌握獲利模式?顯得格外重要。

do-not-let-cell-become-dumb-pipe
圖片來源:123RF

 

在電信服務世界裡,「笨水管(dumb pipe)是指除基本資料傳輸外,沒能提供任何具附加價值的通信服務。當電信服務變成笨水管時,大部分商業價值及利益都將落入如谷歌、Facebook、Netflix、亞馬遜等over-the-top(OTT)網絡服務商手中。為避免成為笨水管的提供者,全球電信運營商莫不傾全力開發、提供各種加值服務,達到讓營運收入和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Android智慧手機上。當Android手機使用者大部分使用時間花在手機應用(Apps),而非手機本身;就如大部分互聯網服務用戶是在和網絡與雲端服務互動,而非使用互聯網連線。

結果,雖然Android手機商製造販賣智慧手機,但這類手機從商業價值來看,實屬不折不扣的「笨裝置(dumb device)」,與笨水管無異。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即使Android手機商盡其所能,生產出高品質、高性價比的智慧手機,利潤卻逐步下滑、甚至變為負數。事實上,2015年所有Android手機廠商中,只有Sony與三星手機部門有實質獲利。

谷歌變成Android手機系統中的真正獲益者,在通過開發並免費提供Android相關應用程式,谷歌成功建立一群年復一年把手機做得更好、更便宜的Android手機商。這些廠商產出的手機,讓谷歌的服務和其他手機應用運行得更流暢、更好用。然而過程中,是由谷歌和手機應用開發商取得絕大部分利益。

若谷歌當年不這麼做,會為了逐一說服每個智慧手機廠商採用其搜尋、地圖和電子郵件服務,花掉比Android整體開發高出極多的金錢和精力。Android發展的故事印證了一句名言:「免費的東西,通常是最昂貴的。」

欲擺脫此困境,台灣智慧手機廠可採用的方法有二:(1)停止使用Android(2)在Android上與手機用戶建立類似谷歌與其使用者般的聯結。三星在某種程度上和小米都採用第一種方法。若要採取第二種方法,智慧手機商需開發出能多方了解用戶,從而提供更具吸引力服務的新技術。

即時用戶興趣分析(real-time user interest analysis, RUIA)就是這類技術。雖然谷歌、蘋果和微軟都在發展類似技術,但智慧手機商更有優勢開發出精準的RUIA,可以觀察到每一個用戶與手機應用的互動,和在真實世界中的一舉一動。這些用戶興趣資訊可讓業者與用戶建立長期有依賴性的關係,並為後續商業性服務提供價值基礎。

國內已開發出能讓手機業者看到各種App使用情況的軟體,開發單位也已與手機業者合作,也許過些時日,台灣手機業者就能免於淪為「笨裝置」,並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搶得先機。

 

 

(本文經闕志克同意授權轉載,並於2016/6/15刊登在經濟日報《別讓手機淪為笨裝置》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