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的時光,讓竟天生物科技董事長王藹君,從生物檢測轉換跑道踏入生醫產業,再一頭栽進新劑型藥物開發的世界,從研究機構的研發人員走向業界,進而創業圓夢……這一路以來的努力不懈,其實蘊含著一個女兒對母親的不捨與依戀。
化學系畢業後的王藹君,曾赴美留學,後來因母親罹患癌症,選擇回鄉就近照顧。回臺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工研院從事生物檢測。在那個生醫產業尚不發達的年代,王藹君看著母親辛苦地接受治療,深受藥物副作用所苦,讓她深有感觸,「疾病即使被檢測出來,卻未必能有藥醫。」為了幫助像母親一樣的癌症患者,王藹君毅然轉換跑道,轉往藥物傳輸技術領域。
為家人全心投入 甚至踏上創業之路
「看到家人受苦,你會更有動力在這份工作上拚命,」在藥物傳輸部門,王藹君負責的「新劑型藥物開發」,針對既有藥品改變其劑型或使用途徑,以增加使用效果、降低副作用等。王藹君猶記自己負責的第一個微脂粒藥物專案,就是與癌症相關的藥品,心繫母親的王藹君可說是拚盡全力。雖然母親沒有等到成果就已離世,王藹君仍繼續新劑型藥物研發,「從研發到上市的路雖漫長,一旦成功,就能嘉惠無數病人,」王藹君說。
在工研院任職期間,王藹君工作表現十分出色,手上的計畫都能成功技轉給廠商。但因為當時生醫產業才剛起步,廠商往往因預算、成本等因素中斷開發,很難將研究成果商品化,對於一心想促成新藥上市的王藹君來說,挫折感很深,讓她萌生自己跳進業界的想法。於是她轉進業界藥廠,臨危受命接手一款由工研院技轉而在臨床試驗卡關的藥品開發,兩年內便讓這款治療青春痘的A酸微脂粒成功上市,這也是第一款由臺灣藥廠自行研發成功的新劑型產品。
王藹君說,由於當時臺灣藥廠多半仍將研發重點放在學名藥,投注在新藥或新劑型藥品的預算相對少,進入業界仍感有志難伸的王藹君,受到前主管一句「自行創業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研發」的鼓勵,在金融海嘯那年,義無反顧決定創業,以開發新劑型皮膚用藥為主軸,「竟天生物科技」正式誕生。
「開公司很簡單,如何經營才是真正的挑戰!」對科研人員來說,研發過程的挫折有如家常便飯,王藹君總是勉勵自己與員工:「每一次失敗都是通往成功的墊腳石。」她還記得竟天第一次開發出進入臨床試驗的藥物,由於將受試對象資格訂得太嚴苛,導致團隊找了近一年都找不到足夠的受試對象,最後修改臨床計畫書,才順利走完臨床試驗。
12年歲月轉瞬即逝,竟天從最初只有王藹君一人,到如今近30位員工,從實驗室到GMP藥廠、臨床實驗階段皆具備掌控能力。在產品開發上,已開發出針對帶狀皰疹神經痛的麻醉止痛噴劑以及非病毒基因傳輸系統,現在前者產品已經完成臨床二期試驗,產品線還有3個產品等待進入臨床試驗,而竟天也朝著進入資本市場的目標穩定前行。
堅毅特質 協助走過新藥開發長路
王藹君從研發工程師搖身為公司經營者,除了產品開發,還多了對股東、對員工的責任。只不過在與客戶第一次接觸的商業拜訪中,偶爾也會遇見驚訝的眼光:「原來董事長是女性呀!」或是「怎麼有這麼年輕的董事長?」王藹君暗忖其實自己也並不年輕,但也許是因為相對於男性,女性更容易給人一種安定感,她發現,股東們對於女性創業者的信任度更高。
「其實生醫領域的女性與其他理工科相比並不算少,」王藹君分析,新藥從開發到上市,至少要12至15年,即使是相對快的新劑型藥物,也需要8到10年的時間,在這段與耐力拔河的過程中,女性的穩定、堅毅便能發揮很大的優勢。此外,藥品開發的法規細則多如牛毛,女性相對較擅長的溝通協調能力也是一大加分。
「然而女性細心、處事周全的特質,往往會在無形間為自己增添不少壓力,學會放鬆,也是創業家的必修課,」王藹君大方分享自己的撇步,例如做些簡單的運動舒緩身心,夜晚也會特別規劃一段徹底放空的時間,將思緒清理乾淨,隔天就能更有效率地投入工作。王藹君務必讓自己每天過得精神抖擻,希望這股正能量,能繼續帶領公司迎向挑戰,朝國際生技製藥公司的目標邁進。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